所在地区:
北京
2334人关注
行政主管部门:
北京市
本科体育类公办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专业介绍
一、历史回顾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成立于2000年。她是顺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高涨的体育需求而诞生。
二、人员与机构设置(如图1)
社会体育系设有系办公室及三个教研室,一个北京市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点和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点。
社会体育系教师队伍人才济济,在编12名教师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4人,海外学成归来学者7人。
三、教育教学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指导、经营以及科研等多方面工作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人才。
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主义事业心与责任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的规律,胜任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指导和经营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并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大学外语要求。
5、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6、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养成能实干、能苦干,勇于创新的良好作风。
本专业修业年限四年,修满规定的学时,毕业时达到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本系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在我系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们除了需要学习体育学的基础课程以外,还需要学习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重要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体育市场营销、大众体育、体育养生、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经纪人概论等十多门特色课程。
四、科研工作
科技领先、学术积累丰厚也是我系(学科)的主要优势。5年来,我学科共发表论文144篇,出版学术专著共19 部,获得各种奖项21项,科研成果被社会采用30项。可以说,我学科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辐射全国。特别是学校体育学研究方向,周登嵩教授领导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培训活动,每次会议都有我们的教师参与。这既带动我们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前本系承担的国家级课题3项,部委级课题1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60万元。
五、学生情况(如图2)
社会体育系现有学生290人,多来自北京地区,各年级学生数量见表。
六、发展目标和思路
(一) 把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国体育学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在90年代初建立的新的学科。当前,我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经济学。
办出学科特色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在学校体育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体育教学论和我国学校体育战略发展问题,研究水平在我国保持领先地位。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奥林匹克研究方面将逐渐形成特色,为我国,特别是为北京市全民健身运动和奥林匹克的教育方面做出贡献。在体育经济学方向,对体育产业基本理论与体育营销的研究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三个方向都是我国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为北京市经济、教育和社会体育发展服务是我们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学科教师领导或参与了大量的北京市科研课题,在3个重要研究方向上,为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申办与承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等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部分研究成果成为这些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近5年来,我学科为北京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95%在北京市就业,为北京市服务。今后我们还将坚定地坚持这条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进一步走联合办学的道路
社会体育系将进一步走出去办学,与社区、经营性体育场所及社体中心联合办学。我们将学院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好中关村学区的科技教育优势,使学校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学习社会,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拓就业领域。
(三)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利用机遇发展自己
为达成学科建设的目标,提高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系将努力打造培养优秀教师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些工作包括建立教师竞争制度、建立教师学术休假机制、建立教师学科A、B角制度,建立科研成果与优秀教材奖励制度,不断充实现代教学与科研设备,建立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社会体育活动教研室”等。为使我系未来10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首都体育学院社会体育系成立于2000年。她是顺应北京市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大众日益高涨的体育需求而诞生。
二、人员与机构设置(如图1)
社会体育系设有系办公室及三个教研室,一个北京市体育人文社会学重点学科,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硕士点和一个体育人文社会学专业博士点。
社会体育系教师队伍人才济济,在编12名教师全部为硕士以上学历,其中博士生导师1人,博士4人,海外学成归来学者7人。
三、教育教学
社会体育专业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从事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指导、经营以及科研等多方面工作的具有较强社会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的高素质社会体育人才。
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人才的基本要求是:
1、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为人民服务、艰苦创业精神和社会主义事业心与责任感;树立牢固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系统地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
2、系统地掌握社会体育专业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掌握社会体育工作的规律,胜任社会体育组织管理、指导和经营工作,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有所专长。
3、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基本的科研能力。
4、具有良好的外语水平,并能达到学校规定的大学外语要求。
5、熟练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术,能够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适应现代化管理的需要。
6、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养成能实干、能苦干,勇于创新的良好作风。
本专业修业年限四年,修满规定的学时,毕业时达到学士学位条件者授予教育学学士学位。
本系的课程体系包括: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选修课。在我系的课程体系中,学生们除了需要学习体育学的基础课程以外,还需要学习一些与本专业相关的重要课程。这些课程包括:体育社会学、体育经济学、体育公共关系学、心理学、体育保健学、体育管理学、体育产业概论、体育市场营销、大众体育、体育养生、体育俱乐部经营管理、体育经纪人概论等十多门特色课程。
四、科研工作
科技领先、学术积累丰厚也是我系(学科)的主要优势。5年来,我学科共发表论文144篇,出版学术专著共19 部,获得各种奖项21项,科研成果被社会采用30项。可以说,我学科建设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并辐射全国。特别是学校体育学研究方向,周登嵩教授领导的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每年举行2次全国性学术会议与培训活动,每次会议都有我们的教师参与。这既带动我们学科的发展,同时也对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
当前本系承担的国家级课题3项,部委级课题12项,共获得科研经费160万元。
五、学生情况(如图2)
社会体育系现有学生290人,多来自北京地区,各年级学生数量见表。
六、发展目标和思路
(一) 把体育人文社会学学科建设成为国内一流的学科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我国体育学科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在90年代初建立的新的学科。当前,我学科有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即学校体育学、体育社会学和体育经济学。
办出学科特色是我们首先关注的问题。在学校体育学研究方向,主要研究体育教学论和我国学校体育战略发展问题,研究水平在我国保持领先地位。在体育社会学研究方向,社区体育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奥林匹克研究方面将逐渐形成特色,为我国,特别是为北京市全民健身运动和奥林匹克的教育方面做出贡献。在体育经济学方向,对体育产业基本理论与体育营销的研究将是我们关注的重点。这三个方向都是我国在本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问题。
为北京市经济、教育和社会体育发展服务是我们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我学科教师领导或参与了大量的北京市科研课题,在3个重要研究方向上,为北京市教委、北京市体育局、北京市申办与承办2008年奥运会,北京市全民健身工程等做出了较大的贡献。部分研究成果成为这些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近5年来,我学科为北京培养了大量的体育人才,培养毕业的研究生中有95%在北京市就业,为北京市服务。今后我们还将坚定地坚持这条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
(二)进一步走联合办学的道路
社会体育系将进一步走出去办学,与社区、经营性体育场所及社体中心联合办学。我们将学院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整合,利用好中关村学区的科技教育优势,使学校学生服务于社会的同时,学习社会,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质量,努力开拓就业领域。
(三)进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创造条件,利用机遇发展自己
为达成学科建设的目标,提高本科学生的培养质量,本系将努力打造培养优秀教师的良好的人文环境。这些工作包括建立教师竞争制度、建立教师学术休假机制、建立教师学科A、B角制度,建立科研成果与优秀教材奖励制度,不断充实现代教学与科研设备,建立与社会体育接轨的“社会体育活动教研室”等。为使我系未来10年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