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当我们的才能被埋没而没有得到“伯乐”的赏识时不应该自暴自弃,更不应该妄自菲薄,而是应该正确得审视自己的能力,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当我们的才能被发掘时,应尽其所能,没有怨言。
烛之武的博大胸怀与爱国精神
烛之武可谓怀才不遇,年轻时就踌躇满志,壮志满怀,希望能大显身手,为国效命。但郑伯老眼昏花,不识英才,致使英雄蹉跎岁月,壮志难酬,终老空山。作为一般人来说,对郑伯早就恨之入骨了,绝不会再为之卖命了,倒愿意看他树倒猴孙散,他也有这样的机会,一解胸中闷气。但他没有。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他心急如魂。因此当佚之狐举荐他时,他只是略发牢骚,马上就答应为国纾难。
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秦晋之间的关系,可谓渊源流长,秦晋之好。他们之间互相通婚,互通有无,结为同盟,貌为一体。二者狼狈为奸,欺负弱小。为了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围攻郑国,其扩张的野心世人皆知。且此次出兵主要是与晋国有关,和秦国似乎没多大关系。秦伯在烛之武的一番巧舌如簧的言辞之下,被说的心悦诚服,高兴的笑了起来。最后与郑国结盟,撤兵而去。因此秦晋此次的不欢而散再次说明了这个道理:没有永远的敌人,也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
凡事不可感情用事,而应理智分析,冷静处理
秦伯背离盟约,擅自撤兵,实在可恶,恨不得除之而后快。晋之大臣子范如是说,“请击之”。晋伯可谓泰然自若,处变不惊,冷静的让人可怕。他经过理智的分析,断然放弃了这次军事行动,也撤军而去。假如晋伯此时不冷静,恨得咬牙切齿,再加上大臣的鼓动,贸然出兵攻击秦军,其后果可能就是自取灭亡。所以在关键时期,用理智驾驭好感情是多么重要。
永不放弃,一切皆有可能
烛之武最后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化解了危机,保存了郑国,让看似无懈可击的秦晋联盟土崩瓦解,也再次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在万丈深渊也不要放弃,只要努力,一切皆有可能。
《烛之武退秦师》载于《左传·僖公三十年》,题目为后人所加。内容讲述公元前630年,秦、晋借口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且与楚国亲近,而合攻郑国,在自己的国家(郑国)危难面前,烛之武前往敌国交涉,于强秦面前,其不卑不亢,能言善辩,终于使秦国从郑国退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