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题(含答案)

文/皇上松1219
专题:

2020 年高考历史仿真模拟试卷及答案(七)

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C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3 .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地方割据  B .创新管理体制  C .加强经济管控  D .体现因地制宜

4 .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 “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 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

A .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 .兴利除弊,变能政体

C .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 .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5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 “ 武昌首义 ” 、 “ 共和成立 ” 、 “ 民国肇生 ” 、 “ 辛亥之役 ” 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 .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 .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 .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6 .毛泽东与朱德于 1937 年 7 月 8 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中共表明抗日形式和立场

C .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  D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7 . 2016 年 “ 两会 ” 指出,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 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 57 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 .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8 .公元前 4 世纪初,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格拉底主张道德,反对法治

B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强调自我

C .雅典民主存在缺陷,制度存漏

D .雅典强调主权在民,压制个性

9 .下面是 17 世纪世界殖民地分布示意图,以下对图中数字代表地区的宗主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 曾在探索新航路中 “ 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 ”

B . ② 早期殖民地缺乏,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大肆扩展

C . ③ 在 19 世纪确立起世界殖地地霸权,海外市场空前辽阔

D . ④ 海外殖民地一度很广,随着西欧走上殖民道路而衰落

10 .下面是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中期的著名作家及其国籍、生活年代和代表作列表。

姓名

生活年代

国籍

代表作

华盛顿 • 欧文

1783 ﹣ 1859 年

美国

《皮袜子故事集》

茹科夫斯基

1783 ﹣ 1852 年

俄国

《俄国军营的歌手》

裴多菲

1798 ﹣ 1855 年

匈牙利

《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

阿尔弗来 • 德 • 维尼

1797 ﹣ 1863 年

法国

《古今诗集》和《命运集》

以上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B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 .工业革命向欧美迅速扩展  D .启蒙思想家普遍感到失望

11 . 20 世纪 20 年代,斯大林指出: “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 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 ‘ 剪刀差 ’ ,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 …… 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

A .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 .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

C .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 .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

12 . 1990 年 8 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 1100 页的统一合约。 10 月 3 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 发表讲话: “ 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

B .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 .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根本原因

D .两德和平统一引起 “ 美好 ” 东欧剧变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37 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 年 1 月,美国总统亚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 1883 年公务员法》,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公务员通过考试选用人数增长统计袁:

年份

1883 年

1896 年

1907 年

1918 年

考试雇佣(万人)

1.4

8.7

23.5

31.6

公务员总人数(万人)

13.3

20.5

36.8

45.2

1920 年,颁布第一个《公务员退休法》. 1923 年,颁布第一个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位分类法》.并于 1922 年、 1926 年、 1930 年和 1956 年进行多次补充修改。

﹣﹣摘编自吴志华著《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1928 年 12 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 1933 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 1947 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 1935 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 “ 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 ” 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 “ 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 ” , “ 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 。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1 月出版

(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美国 1883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公务员制度与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异同。

(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

14 .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

把 “ 劝富豪以助济施 ” 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一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园,宋代的福田元、居养院、漏泽院、安济房、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些方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员自办,但是还是积极引导民间基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司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 260 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 60 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质 2015 年 11 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三、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 60 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 年夏季,德国推行币制改革。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和货币转换法﹣﹣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 “ 第二法 ” (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领导先期所建立的各州储备银行和负责发行西德马克的机构,赋予德意志国家银行执行币制改革的重任。一星期后生效的 “ 第三法 ” (货币转换法),详细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旧马克资产和负债的转换办法。 …… 币制改革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踏脚石。

﹣﹣摘编自托马斯 • 马杰、冈特 • 塔曼《激进的币制改革: 1948 年的德国》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 年 10 月清廷正式下令筹设咨议机关。规定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 “ 应兴应革 ” 、 “ 预决

算 ” 、 “ 税法及公债 ” 、 “ 义务之增加 ” 、 “ 权利之存废 ” 、 “ 单行章程细则之增删修改 ” 、 “ 公断和解自治会之争议 ” 、 “ 收受陈请建议 ” 等 11 件事项,但是却把各项议事主持、采纳和裁夺权归在督抚。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994 年出版

材料二  1909 年 2 月,广东咨议局成立,议员们在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但仅仅活动了两年,广东咨议局便陷入瘫痪状态。

一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的历史背景。

( 2 )根据材料,分析广东咨议局陷入瘫痪状态与清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17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6 年 6 月 24 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

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在德国人称之为 “ 钢铁熔铸的 7 天 7 夜 ” 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 150 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战至 7 月 10 日,英军已付出了 10 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

  材料二  9 月 15 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 5 公里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 10 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 11 月 8 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 的命令。至此,历时 4 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德 • 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 1916 年 6 ﹣ 11 月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陷入僵持乃至 “ 停止交战 ” 的主要因素。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主父偃(出生不详一公元前 126 年),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他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晚上就被召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 “ 大一统 ” ,诸侯国继续分封子弟的 “ 推恩令 ” ,一年中从郎中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

材料二元朔二年(前 127 年),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 ' 遂下令逮捕主父偃。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却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汶孔车一人埋葬了他。

﹣﹣改编自司马迁《史记 • 平津侯主父列传》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父偃得到汉武帝重用的主要原因。

( 2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主父偃的主要行为。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本卷共 12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道家崇尚自然,有辩证法的因素和无神论的倾向。主张清静无为,反对斗争;提倡道法自然,无所不容,自然无为,与自然和谐相处。由此可见,道家(  )

A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  B .追求平等,无为而治一

C .避世出尘,提倡包容  D .遵循规律,和谐处世

【考点】 百家争鸣.

【分析】 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着重是道家思想,了解道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认识其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及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影响.

【解答】 反对掠夺,拯民疾苦,是墨家的主张, A 项不符合题意;

“ 无为而治 ” 是道家的主张,但 “ 追求平等 ” 则不是道家主张,故 B 项不正确;

道家虽然消极处世, “ 无所不容 ” ,但绝不是与世完全无争,而是采用如 “ 以弱胜强 ” 式的或缓和斗争方式,在 “ 无为 ” 的前提下达到统治的目标,故 C 项也不正确;

“ 道法自然 ” ,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 “ 与自然和谐相处 ” ,体现了和谐处世的理念,故 D 项正确.

故选 D .

 

2 .根据下面的两幅图片,可以得知(  )

A .古代科技主要服务于生产和贸易

B .古代政治制度与科技发展的关系

C .古代中国科技的传统性和落后性

D .闭关锁国政策遏制了科技的进步

【考点】 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分析】 本题考查四大发明及其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重点考查古代科技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解答】 司南的作用是指方向和采玉等,在当时是先进的科技发明;清朝的象牙罗盘,与指南无关,而是用于看风水,故 A 项和 C 项都不正确.以上两张图片,反映了专制封建制度,没有使科技转化为近代生产力,故 B 项正确.两张图片没有体现闭关锁国政策,与题意无关,排除 D 项.

故选 B .

 

3 .元朝时,行省辖区不仅地域辽阔,且省界犬牙交错,使其无山川险阻可依,北向门户洞开,形成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元朝这一设置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止地方割据  B .创新管理体制  C .加强经济管控  D .体现因地制宜

【考点】 元朝行省制度.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元朝的行省制度.了解元朝行省制度建立的原因、行省与中书省的关系、行省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

【解答】 材料中信息表明,由于元朝在行省的管辖上,尽量使行省 “ 无山川险阻可依 ” ,形成 “ 以北制南的军事控制局面 ” ,这一做法,显然是防止地方割据局面,以加强中央集权,故 A 项正确;

这一做法主要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创新管理体制是措施不是主要目的,故 B 项排除;

C 项与题中材料无关,故排除 C ;

D 项是特点不是目的,故排除 D .

故选 A .

 

4 .近代思想家魏源指出: “ 天下无数百年不弊之法,无穷极不变之法,无不除弊而能兴利之法,无不易简而能变通之法。 ” 这一言论说明魏源主张(  )

A .改革体制,中体西用  B .兴利除弊,变能政体

C .经世致用,改革旧法  D .变通治法,提倡工商

【考点】 魏源与《海国图志》.

【分析】 本题考查新思想的萌发.考查魏源经世致用的思想.

【解答】 材料中,魏源认为,历史上没有不改变的统治方法,主张清朝政府必须改革,兴利除弊,挽救清朝统治;但魏源并不主张改革中国的政治制度,而是要求经世致用,改变旧的统治方法,   师夷长技以制夷,故 C 项正确, A 项错误.

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故 B 项错误.

材料中没有涉及 “ 工商 ” 内容,故 D 项错误.

故选 C .

 

5 .民国初年,辛亥革命一词使用并不广泛,称呼辛亥年武昌起义至清帝退位这段史事的词汇,名目繁多。民国初年的报章,如《申报》、《大公报》以及政府公报中, “ 武昌首义 ” 、 “ 共和成立 ” 、 “ 民国肇生 ” 、 “ 辛亥之役 ” 等名词连篇累牍。这表明(  )

A .辛亥革命对封建正统思想批判不彻底

B .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压

C .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

D .媒体和舆论对革命的名称未达成共识

【考点】 武昌起义.

【分析】 本题以辛亥革命的称呼为切入点,考查辛亥革命的社会影响有限.

【解答】 材料反映的是对辛亥革命的称呼,不能反映对封建正统思想的批判程度,故 A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北洋军阀对新兴思想严格控制和打击,故 B 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已成为近代思想界主流思想,故 C 项错误.

依据材料 “ 武昌首义 ” 、 “ 共和成立 ” 、 “ 民国肇生 ” 、 “ 辛亥之役 ” 等名词说明媒体和社会舆论对辛亥革命的名称不一,是未达成共识,故 D 项正确.

故选 D .

 

6 .毛泽东与朱德于 1937 年 7 月 8 日致电驻北平、天津、张家口、保定的国民党军,请他们策励全军,为保卫平津而战,为保卫华北而战!红军准备随时调动,追随国军,与日寇决一死战!对这一事件的解读,正确的是(  )

A .全民族抗战局面已经形成  B .中共表明抗日形式和立场

C .抗日救亡运动向民间发展  D .国共两党的抗战相互呼应

【考点】 抗日战争.

【分析】 本题考查抗日战争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考查学生对材料的正确解读和运用所学知识去辨别、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解七七事变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过程.

【解答】 全民族抗战是在国共两党形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之后, A 项不正确;

中共通电,表明自己的抗战形式是追随国军抗战,立场是抗战到底, “ 决一死战 ” ,故 B 项是正确的;

从材料看,抗日救亡运动还局限于党派和军队, “ 民间 ” 的表述不符合事实,故 C 项排除;

当时,国共两党还没有达成共同抗战的一致意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尚未最终形成,故 D 项排除.

故选 B .

 

7 . 2016 年 “ 两会 ” 指出,今年是中国航天大年,新火箭新飞船升空,同时还有新的发射场启用等。根据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需要,中国历史上曾拟定了 57 项重点任务的科技发展规划,其中特别强调发展当时最先进科技的重点项目这一规划最有可能制订于(  )

A .新中国建立初期  B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初期

C .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初期  D .科技体制改革实行之后

【考点】 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的成就与失误.

【分析】 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十年探索的成就与失误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从 1956 年底到 1966 年 5 月,是中国共产党为寻找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进行艰苦探索的历史时期.这十年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工作的指导方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一段曲折发展的过程,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这十年,在指导思想上的 “ 左 ” 的错误没有得到清理和纠正,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 “ 左 ” 倾错误还有发展,但是这些错误还没有发展发到支配全局的程度.

【解答】 从原子能、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看,都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代表性成就,半导体则是新中   国建立初期重点发展的科技成就,故可以推断是在新中国 1956 年制订的科技十二年远景发展规划,故 B 项正确.

故选 B .

 

8 .公元前 4 世纪初,雅典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被控,以藐视传统宗教、引进新神、败坏青年和反对民主等罪名被判处死刑。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苏格拉底主张道德,反对法治

B .苏格拉底反对智者,强调自我

C .雅典民主存在缺陷,制度存漏

D .雅典强调主权在民,压制个性

【考点】 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雅典民主政治的缺陷.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表现在:

1 .是男性公民的民主.

2 .是小国寡民的民主.管理者需要德才兼备,有民众威望,但抽签选举、轮流坐庄的参政方式,意味着素质低下的人也享有同等的参政权. “ 陶片放逐法 ” 就是一种极端民主,导致无政府主义放纵,个别野心家打着民主旗号蛊惑民众,使民主沦为个人争权夺利的工具.

3 .是奴隶主特权民主.由于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所以实质上是奴隶主阶级对于奴隶、非公民实行专政的工具.决定了它有着巨大的狭隘性:大多数奴隶丧失自由,不享有公民权,因而不能参预政治活动.

4 .是范围狭小的民主.即使是自由民内部的民主,也在一定程度上徒有其表.

5 .对外霸权削弱了民主.

【解答】 A .苏格拉底并不反对法治,相反是法治的坚定维护者, A 项不正确;

B .苏格拉底虽然反对智者忽视道德、追求功利,但并不是被判处死刑的原因, B 项与题意无关;

C .苏格拉底被判处死刑,主要原因是抽签制和轮番而治,公民政治素质无法得到保证,从而出现 “ 多数人暴政 ” ,故 C 项符合题意;

D .雅典民主制度强调主权在民,主要是指公民,主张集体民主,但并没有压制个性,故 D 项与题意不相符合.

故选 C .

 

9 .下面是 17 世纪世界殖民地分布示意图,以下对图中数字代表地区的宗主国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 ① 曾在探索新航路中 “ 演绎出人类历史最非凡的史诗 ”

B . ② 早期殖民地缺乏, 19 世纪末和 20 世纪初大肆扩展

C . ③ 在 19 世纪确立起世界殖地地霸权,海外市场空前辽阔

D . ④ 海外殖民地一度很广,随着西欧走上殖民道路而衰落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

【分析】 本题考查新航路的开辟,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贸易中心发生变动,主要商路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使意大利经济的发展,这也是欧洲资本主义萌芽首先出现在意大利的一个原因.同时,它也使西班牙、葡萄牙、英国、荷兰等国的商贸经济繁荣起来.

【解答】 ① 是西班牙,中南美洲除了巴西之外,都是它的殖民地,新航路开辟中,哥伦布发现了美洲,麦哲伦完成环球航行,故 A 正确;

② 是美国,其宗主国是西班牙,后来是法国、英国,故这一表述符合德国的扩张,故 B 错误;

③ 是英国的殖民地,英国确立殖民霸权是在 18 世纪中期,故 C 错误;

④ 是法国的殖民地,当时是印度支那,而本表述符合西班牙和葡萄牙,故 D 错误.

故选 A .

 

10 .下面是 18 世纪下半期至 19 世纪中期的著名作家及其国籍、生活年代和代表作列表。

姓名

生活年代

国籍

代表作

华盛顿 • 欧文

1783 ﹣ 1859 年

美国

《皮袜子故事集》

茹科夫斯基

1783 ﹣ 1852 年

俄国

《俄国军营的歌手》

裴多菲

1798 ﹣ 1855 年

匈牙利

《民族之歌》和《自由与爱情》

阿尔弗来 • 德 • 维尼

1797 ﹣ 1863 年

法国

《古今诗集》和《命运集》

 

 

 

 

以上作品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  B .欧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发展

C .工业革命向欧美迅速扩展  D .启蒙思想家普遍感到失望

【考点】 第一次工业革命.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积极意义:

( 1 )大幅度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

( 2 )引起了社会结构的变化,产生了对立的两大新兴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工业资产阶级势力随着经济实力的迅速增长而膨胀,逐渐战胜了封建势力,掌握了政权:无产阶级逐渐觉悟,为改变自己受剥削受压迫的悲惨地位,开始斗争.

( 3 )改变了社会生活,城市化兴起.

( 4 )民族解放运动和国际社会主义运动也不断发展.欧洲爆发了三次工人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逐渐形成发展.

( 5 )工厂制度形成,自由主义经济盛行.

( 6 )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客观上把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技术传播到世界各地,使整个世界越来越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改变了世界面貌.

( 7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

消极影响:

( 1 )无产阶级遭受到日益深重的剥削和压迫,越来越贫困.

( 2 )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范围内大肆抢占商品市场,强占原料产地,拓展殖民地,奴役当地人民,加剧了当地的贫困落后,造成东方从属于西方的局面.

( 3 )机器的使用造成了环境污染.

【解答】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时间是 18 世纪 60 年年代﹣ 19 世纪中期. A 项和 B 项都是政治原因,是重要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 C 项是经济根源,是根本原因,也就是最主要的原因,符合题意; D 项是思想原因,但与 C 项相比、是次要原因.

故选 C .

 

11 . 20 世纪 20 年代,斯大林指出: “ 我们的工业和我们的经济现状决定暂时不能不向农民征收这种额外税 …… 我们的政策应当是逐渐缩小这种 ‘ 剪刀差 ’ ,使它一年一年地接近起来 …… 从而在几年以后完全取消对农民的这种额外税。 ” 这一表述主要意图是(  )

A .强调苏联恢复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紧迫性

B .强调不均衡发展轻重工业、农业的迫切性

C .指出推行社会主义农业集体化的必要性

D .说明加快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正确性

【考点】 斯大林模式.

【分析】 本题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联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关键要害在于树立个人崇拜.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基本原则,以长官意志取代社会主义性质的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往后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接班人.

【解答】 A 项与题中材料无关,故 A 错误;

从材料看,斯大林是在强调,片面发展重工业,最后均衡发展农轻重的意图, B 项符合片面发展重工业,牺牲农业的特点,故 B 正确;

这里并没有直接提到农业集体化政策,故 C 错误;

D 项只反映了材料的部分内容,不全面,故 D 错误.

故选 B .

 

12 . 1990 年 8 月,东德议院决议东德并入联邦德国,并于不久后签署了厚达 1100 页的统一合约。 10 月 3 日,当时的联邦总统魏茨泽克发表讲话: “ 我们能在没有政府合约协定,没有宪法约束及议会决议的情况下,温馨完成统一大业,这是多么美好的事。 ” 以下对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两个德国以平等的地位完成了统一

B .魏茨泽克的讲话与统一实际相矛盾

C .西德经济高速发展是统一根本原因

D .两德和平统一引起 “ 美好 ” 东欧剧变

【考点】 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的相关史实,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

冷战后经济因素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显著增强,但意识形态之争仍将长期存在下去,并对国际关系继续产生长期影响.意识形态之争是相互之间政治、军事、经济斗争的集中反映,一些政治斗争、经济斗争、甚至军事斗争,都是为意识形态斗争服务的.每一个国际行为主体都有其利益诉求,每个主权国家都有自己特殊的国家利益.无论意识形态相同的国家,还是意识形态不同的国家,都可以因处理不好国家利益的问题发生冲突.

【解答】 从材料看,东德是并入联邦德国的,不是平等统一,故 A 项错误;

东德通过决议,并签署了统一合约,而魏茨泽克却说 “ 没有 ” ,因此相互矛盾,故 B 项正确;

C 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来,故 C 错误;

东欧剧变是从 1989 年波兰剧变开始的,故 D 项错误.

故选 B .

 

二、解答题(共 2 小题,满分 37 分)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83 年 1 月,美国总统亚瑟签署了国会通过的《 1883 年公务员法》,标志着美国联邦政府公务员制度的诞生。公务员通过考试选用人数增长统计袁:

年份

1883 年

1896 年

1907 年

1918 年

考试雇佣(万人)

1.4

8.7

23.5

31.6

公务员总人数(万人)

13.3

20.5

36.8

45.2

 

 

 

 

 

1920 年,颁布第一个《公务员退休法》. 1923 年,颁布第一个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位分类法》.并于 1922 年、 1926 年、 1930 年和 1956 年进行多次补充修改。

﹣﹣摘编自吴志华著《美国公务员制度的改革与转型》,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出版

  材料二  1928 年 12 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随着考试院的成立和《公务员考试法》、

《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公务员制度逐渐形成和完备。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任用和锉叙(审查考核). 1933 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 1947 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 1935 年《公务员任用法》规定: “ 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 ” 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重要职位的公务员 “ 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 ” , “ 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 。

﹣﹣摘编自《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二辑)》,江苏人民出版社 1981 年 1 月出版

( 1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比较美国 1883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公务员制度与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异同。

( 2 )结合所学知识,请对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作出评价。

【考点】 材料解析题;第二次工业革命;国共的十年对峙;国民党的独裁统治和国统区的民主斗争.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与美国的公务员制度.考查美国 1883 年至 20 世纪 20 年代公务员制度与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的主要异同、对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的评价.

【解答】 ( 1 )本小问的异同,根据材料可以概括相同点,依据材料一 “ 考试雇佣 ” 、材料二 “ 由考试院具体负责管理公务员的考试 ” 可以得出相同点一是都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任用,体系较完善;依据材料一 “ 国会通过的《 1883 年公务员法》 ” 、 “ 颁布第一个联邦政府《公务员职位分类法》 ” ,依据材料二 “ 《公务员考试法》、《公务员任用法》、《公务员考绩法》、《公务员惩戒法》等一系列法规的颁布 ” 可以得出相同点二是以法律作为公务员制度保障;依据材料一 “ 1920 年,颁布第一个《公务员退休法》 ” 、 “ 并于 1922 年、 1926 年、 1930 年和 1956 年进行多次补充修改 ” ,依据材料二 “ 1933 年颁布《公务员退休法》, 1947 年《公务员退休法》提高了公务员退休薪资待遇 ” 可以得出相同点三是公务员都有退休保障,都逐步完善.根据材料和结合所学,从背景、方式、内容等方面进行概括不同点.依据材料一 “ 1883 年 1 月 ” 、依据材料二 “ 1928 年 12 月,南京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中国 ” 可以得出背景上的不同是前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国家统一,民主制度完善;后者在形式上完成统一,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巩固统治.依据材料一公务员考试选用人数增长统计表的数据、依据材料二 “ 国民政府时期的公务员制度包括考选制度和铨叙(旧时一种叙官制度,按资历或劳绩核定官职的授予或升迁)制度两大部分 ” 可以得出方式上的不同是前者通过考试任用人数大幅度上升,比例逐渐扩大;后者虽然也以考试选拔为主要形式,但仍保留了旧时的叙官制度.依据材料一 “ 曾于中华民国有特殊功勋,或致力国民革命十年以上而有功劳者,经证明属实即可免试任为公务员 ” 、 “ 重要职位的公务员 ‘ 应由该党长官,促研究党义,随时介绍入党 ’ , ‘ 与党无深切关系,特非所宜,突出党性 ’” 可以得出内容上的不同是后者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

( 2 )本小问的评价,依据材料和第一问的回答,结合所学可知,国民政府统治初期的公务员制度,选拔、任用、考核体系完善,为后世公务员聘用提供了经验;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但突出功勋、党性,为任人唯亲、宗派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故答案为:

( 1 )相同:都通过考试的形式选拔任用,体系较完善;以法律作为公务员制度保障;公务员都有退休保障,都逐步完善.

不同:背景上:前者是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国家统一,民主制度完善.后者在形式上完成统一,借鉴西方公务员制度,巩固统治.

方式上:前者通过考试任用人数大幅度上升,比例逐渐扩大;后者虽然也以考试选拔为主要形式,但仍保留了旧时的叙官制度.

内容上:后者公务员任用,与功勋、国民党派有密切关系.

( 2 )评价:

① 选拔、任用、考核体系完善,为后世公务员聘用提供了经验;

② 强调资历和劳绩,有利于调动公务员的积极性;

③ 但突出功勋、党性,为任人唯亲、宗派主义、一党专政、政治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14 .阅读表格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朝代

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

西汉初年

财政支出中,社会福利支出有十多项,包括了收养孤儿、尊老养老、基础教育、医药救助、放赈救灾、丧葬抚恤、助贷贫民、协助生产等

唐宋时期

把 “ 劝富豪以助济施 ” 作为重要国策,但只是作为一种补充,主要用于特定的灾难救助、军事支出和水利工程。政府主要通过给予宗教团体一定量的土地,用此后的地租来兴办一些常规性福利机构,来为社会提供一些养老、医疗、救济、丧葬等基本公共服务。如唐代的悲田园,宋代的福田元、居养院、漏泽院、安济房、安乐病坊、等,多是采用这些方法,由僧人主持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虽然把一些慈善机构收回,由官员自办,但是还是积极引导民间基金投资社会福利事业,推动公司合作的公共设施建设。在赐爵筹资方面,进一步制度化,确立一系列的标准,并积极引导民间组织和资金参与地方架桥修路、挖井建池等公共设施建设,如《泉州府志》记载,泉州明清造桥 260 座,大多是公私合作建造,其中还有 60 多座是僧人主持兴造

 

 

﹣﹣﹣﹣摘编自周素丽《中国古代公共福利体系》,《人民论坛》杂质 2015 年 11 月

根据材料,找出至少两个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考点】 阐述见解题;中国古代史综合.

【分析】 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福利体系发展.考查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福利体系发展的趋势及其原因和规律.涉及的知识有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思想.

【解答】 第一小问的趋势,依据材料表格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福利体系的内容及措施概括得出趋势,然后从西汉初年、唐宋时期、明清时期的社会状况、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说明趋势的原因和规律即可.

故答案为:

示例:趋势一:公共福利由政府举办,到政府举办、劝富豪助济,再到官府自办,引导民间资金投资、公私合作.

说明:西汉初年社会贫困;唐宋国力强盛;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加强,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

趋势二:宗教团体、僧人参与社会福利实施和救济,并逐渐成为福利救助的重要形式.

说明:西汉初年佛教尚未传人;唐宋、明清,佛教、道教、儒教逐渐三教合一,宗教势力在国家扶植下增强.

趋势三:由西汉初年单纯的福利救助,到唐宋、明清时期用于公共设施建设.

说明:西汉初年国力弱小;唐宋、明清封建经济持续发展,国家公共设施建设工程、民生设施工程浩繁.

趋势四:社会福利逐渐机构化、制度化,体系日益完备.

说明:中国封建制度逐渐成熟,政治制度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体系也逐步健全.

 

三、解答题(共 4 小题,满分 60 分)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48 年夏季,德国推行币制改革。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货币法、货币发行法和货币转换法﹣﹣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 “ 第二法 ” (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领导先期所建立的各州储备银行和负责发行西德马克的机构,赋予德意志国家银行执行币制改革的重任。一星期后生效的 “ 第三法 ” (货币转换法),详细规定了银行和非银行部门的旧马克资产和负债的转换办法。 …… 币制改革成为德国经济复苏的踏脚石。

﹣﹣摘编自托马斯 • 马杰、冈特 • 塔曼《激进的币制改革: 1948 年的德国》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

( 2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西部占领区(联邦德国)货币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

【考点】 材料解析题;冷战对战后国际关系的影响.

【分析】 本题考查二战后德国西部占领区的币制改革.考查币制改革的主要特征和成功的主要原因.

【解答】 ( 1 )本小问的特征,依据材料 “ 西部占领区的军人政府制订了三项法律 ”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由军人政府领导,有美英法等国监督实施;依据材料 “ 货币法,把西德马克确定为唯一的合法货币. “ 第二法 ” (货币发行法)建立了德意志国家银行(后来成为联邦银行) ” 、 “ 一星期后生效的 “ 第三法 ” (货币转换法) ” 、 “ 以及众多的法规条例,拉开了币制改革的序幕 ” 可以得出分步进行,以法律、法规作为改革保障.

( 2 )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结合所学从经济、政治、人民、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即改革成功的主要原因有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军人政府的正确领导;西德民众的辛勤付出;分步实施,符合国情.

故答案为:

( 1 )由军人政府领导,有美英法等国监督实施.分步进行,以法律、法规作为改革保障.

( 2 )原因: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或答:宏观调控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军人政府的正确领导;西德民众的辛勤付出;分步实施,符合国情.

 

16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一  1907 年 10 月清廷正式下令筹设咨议机关。规定咨议局可以议决本省 “ 应兴应革 ” 、 “ 预决

算 ” 、 “ 税法及公债 ” 、 “ 义务之增加 ” 、 “ 权利之存废 ” 、 “ 单行章程细则之增删修改 ” 、 “ 公断和解自治会之争议 ” 、 “ 收受陈请建议 ” 等 11 件事项,但是却把各项议事主持、采纳和裁夺权归在督抚。

﹣﹣《中国近代史》,中华书局 1994 年出版

材料二  1909 年 2 月,广东咨议局成立,议员们在为地方兴利除弊、弹劾官吏、审核政府参政收支等方面,积极参政,提议案,论改革。但仅仅活动了两年,广东咨议局便陷入瘫痪状态。

一摘编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的历史背景。

( 2 )根据材料,分析广东咨议局陷入瘫痪状态与清政府统治之间的关系。

【考点】 材料解析题;清末新政和 “ 预备立宪 ” .

【分析】 本题考查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筹建咨议局.考查筹建咨议局的历史背景、广东咨议局陷入瘫痪状态对清政府统治的影响.

【解答】 ( 1 )本小问的背景,依据材料一 “ 1907 年 10 月 ” ,结合中国当时的时代背景可知,清政府下令各地筹建咨议局的历史背景有清政府 1905 年准备实施 “ 预备立宪 ” ;企图以所谓的 “ 议会民主政治 ” 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

( 2 )本小问的关系,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广东咨议局陷入瘫痪状态加速了清政府统治的灭亡.依据材料可知,咨议局提及议案,超出了清政府规定咨议局的职能范畴;其要求参政、改革,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因此清朝为维护统治, 1911 年,实施的 “ 预备立宪 ” 骗局暴露,辛亥革命推翻了其统治.

故答案为:

( 1 )背景:清政府 1905 年准备实施 “ 预备立宪 ” ;企图以所谓的 “ 议会民主政治 ” 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清朝统治.

( 2 )咨议局提及议案,超出了清政府规定咨议局的职能范畴;其要求参政、改革,危及到清政府的统治;清朝为维护统治, 1911 年,实施的 “ 预备立宪 ” 骗局暴露,辛亥革命推翻了其统治.

 

17 .【 20 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1916 年 6 月 24 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

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在德国人称之为 “ 钢铁熔铸的 7 天 7 夜 ” 里,英法联军共发射了 150 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战至 7 月 10 日,英军已付出了 10 万多人的巨大伤亡,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

  材料二  9 月 15 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 5 公里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 10 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 11 月 8 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至此,历时 4 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

﹣﹣以上材料摘编自李德 • 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0 年出版

( 1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 1916 年 6 ﹣ 11 月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

( 2 )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索姆河陷入僵持乃至 “ 停止交战 ” 的主要因素。

【考点】 材料解析题;索姆河战役.

【分析】 本题考查一战中的索姆河战役.考查索姆河战役的主要特点、索姆河陷入僵持乃至停止交战的主要因素.

【解答】 ( 1 )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 “ 英法联军共发射了 150 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 ” 、 “ 英军已付出了 10 万多人的巨大伤亡 ” 可以得出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依据材料 “ 1916 年 6 月 24 日,索姆河战役序幕拉开 ” 、 “ 历时 4 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 ” 、 “ 整个索姆河一线形成了拉锯战式的胶着状态 ” 、 “ 英军已付出了 10 万多人的巨大伤亡 ” 可以得出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依据材料 “ 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坦克 ” 、 “ 一举突破了德军 5 公里的防线 ” 可以得出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

( 2 )本小问的因素,依据材料 “ 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 ” 、 “ 英法联军一如既往地采用对敌人的防御工事进行毁灭性炮击的古典战术 ” 、 “ 法国也不敢孤军深入 ” 、 “ 英法联军共发射了 150 万发炮弹,这一数字,竟是战前英国一年生产量的总和,但德国人未被击溃 ”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

故答案为:

( 1 )战役规模大,投入人数多;持续时间长,陷入长期胶着拉锯战状态,伤亡惨重;使用新式武器,一度取得较大战果.

( 2 )恶劣的自然条件;英法缺乏有效配合;战术缺乏创新;德国军队战斗力较强.

 

18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主父偃(出生不详一公元前 126 年),汉武帝时期的大臣。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主父偃游学于齐国读书人之间,儒生们一齐排斥他,他在齐国不能容身。元光元年,他向西进入函谷关会见卫青将军,卫将军多次向皇上进谏但皇上不察。于是,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晚上就被召见。他向汉武帝提出了 “ 大一统 ” ,诸侯国继续分封子弟的 “ 推恩令 ” ,一年中从郎中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

材料二元朔二年(前 127 年),主父偃被拜为齐相,揭发齐王奸事,齐王畏罪自杀。齐王死后。赵王紧张,当年主父偃长期待在赵国,知赵王一些不法之事,赵王决定先下手为强,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武帝怒 ' 遂下令逮捕主父偃。汉武帝并不想杀主父偃,但时任御史大夫的公孙弘劝说汉武帝杀他,最终被族诛。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主父偃死前有数千宾客,但他死后却没有人来为他收尸,只有汶孔车一人埋葬了他。

﹣﹣改编自司马迁《史记 • 平津侯主父列传》

( 1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主父偃得到汉武帝重用的主要原因。

( 2 )根据以上材料,评价主父偃的主要行为。

【考点】 材料解析题;汉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察举制.

【分析】 本题考查主父偃的事迹.考查主父偃得到汉武帝重用的主要原因、主父偃的主要行为.

【解答】 ( 1 )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 “ 主父偃直接上书汉武帝,当天晚上就被召见 ” 、 “ 他向汉武帝提出了 ‘ 大一统 ’ ,诸侯国继续分封子弟的 ‘ 推恩令 ’ ,一年中从郎中升迁为谒者、中郎、中大夫 ” 等信息,结合所学可以得出主父偃的 “ 大一统 ”“ 推恩令 ”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重用人才,察举征召,直接提拔任用.

( 2 )本小问的评价,根据第一问的回答,依据材料 “ 揭发齐王奸事 ” 、 “ 使人告发其接受诸侯贿金 ” 、 “ 最终被族诛 ” 、 “ 朝中大臣都因主父偃喜欢揭发人隐私颇为害怕,纷纷落井下石 ”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政治才能突出,建议合理有效;敢于揭露诸侯王腐败犯罪,忠于职守;但人品欠佳,被人排斥,接受诸侯贿赂,结局悲惨.

故答案为:

( 1 )主父偃的 “ 大一统 ”“ 推恩令 ” 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汉武帝时期重用人才,察举征召,直接提拔任用.

( 2 )政治才能突出,建议合理有效;敢于揭露诸侯王腐败犯罪,忠于职守;但人品欠佳,被人排斥,接受诸侯贿赂,结局悲惨.

小编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猜你喜欢

2021高考热点押题卷文科综合地理试题【含答案】

21-04-27

2021山东高考名师名校地理押题预测卷

21-03-14

2020年河北高考文综模拟试题(含答案 )

20-06-10

2021高考历史押题预测试卷【含答案】

21-03-13

2021浙江高考地理押题预测试卷【含答案】

21-03-13

2021浙江高考地理仿真模拟试卷【含答案】

21-04-27

2020年高考地理考前押题

20-05-28

2020年高考历史考前押题【含答案】

20-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