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吉林省历史模拟试题及答案解析

文/离城梦
专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所给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记载,“鲁宣公九年,春,王使来征聘,夏,孟献子聘于周,王以为有礼,厚贿(回赠)之。终春秋之世,鲁国四次遣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这表明当时

A.政治往来礼仪对等                 B.各地经济交流密切

C.齐国成为天下霸主                 D.封建体制趋于动摇

2.某思想家提出:“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对其观点理解正确的是

A.反映了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价值观   B.体现了普通民众尚贤节用的要求

C.满足了统治者维护礼乐制度的需要    D.表达了道家因循自然的处世方法

3.据史书记载:“至于秦以一皇帝高出乎公,卿、守,令百僚之上,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材料认为秦朝政治制度

A.强化了君主个人独裁          B.顺应了时代的趋势要求

C.承继先秦的分封制度           D.削弱了三公九卿的权力

4.下图所示为西汉时期出现的一种耕作方法。这一耕作方法所具有的优势是

A.减轻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B.可合理利用农时与节令

C.降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          D.扩大了土地的耕作面积

5.下图为《东汉洛阳城平面图》。根据考古发现,东汉的礼制建筑群有太学辟雍(皇家弟子学

习六艺之地)明堂(天子的太庙)、灵台(观天象望气之所)等,彼此相距不远。据图可知,当

时礼制建筑群

A.凸显了儒家思想的政治教化功能   B.奠定了古代中国礼制的基本方向

C.体现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D.折射出中央集权制的皇权加强

6.魏晋时期,人们不再相信所谓的“天命”,转而追求“越名教而任自然”,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据此可知,魏晋时期

A.文学创作的政教性有所减弱    B.士族强化了对文化话语权的掌控

C.儒家思想受到佛道思想冲击    D.文学才能是评判人才的重要标准

7.中书省和门下省在魏晋时期是皇帝的秘书、咨询和侍从机构,在唐代则成为决策、发令系统。原来作为宰相机关的尚书省,其决策权转移到中书省和门下省,行政权保留下来,向职能化方向发展。这种变化

A.使中枢机构权力高度集中   B.旨在革新行政机构和分化事权

C.沉重打击了士族门阀势力    D.有利于缓和皇权与相权的矛盾

8.如图是唐高祖武德四年开铸的“开元通宝”。它取代了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钱。“开元”即“开

国奠基”之意,“通宝”则是“流通宝货”之意。至此,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此次币制革新的意义是

A.实现了钱币名称与皇帝年号紧密结合

B.标志着古代中国货币制度的最终成熟

C.开启了古代中国货币圆形方孔的定制

D.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

9.公元8世纪前后东亚国家对中国文化的大规模移植与受容,将东亚国家与中国在语言(汉

字)、思想意识(儒教、佛教)、社会组织(律令制度)、物质文明(科学技术).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这表明,在该时期

A.东亚地区形成了多样统一的文化有机体

B.东亚国家忽视引进文化应保持主体的选择性

C.中国与东亚国家文化双向输出成为主流

D.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扩张

10.理学为统治阶级的统一- 思想提供了一种理论形态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衡量“正、偏、善、恶,异端邪说”与“圣人之言”的准绳,最终实现了元、明、清“大- -统”的政治现实,强化了作为中华各民族趋同的主体文化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儒家大一统观念。这反映出理学

A.奠定了中华民族形成的基础           B.是中华民族思想统- -的开端

C.推动了中华文明进-步发展.            D.从根本上保障了国家的统一

11.1092年,扬州知州苏轼在-份奏议中指出:“商贾贩卖,例无现钱,若用现钱,则无利息,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这反映出扬州地区

A.信用赊卖成为普遍现象             B.重农抑商政策开始松动

C.货币贸易逐渐成为主流             D.商业信用体系全面确立

12.明嘉靖年间,“景德镇人口有十万余,其中瓷业佣工就有万余人”;到万历年间,“镇上佣工每.日不下数万人”“工兴则挟佣以争,工毕则鸟兽散”。据此可知,明朝中后期景德镇

A.城市发展摆脱了政府控制               B.雇工生存状况严重恶化

C.社会环境制约制瓷业发展               D.工商业获得了显著发展

13.顾炎武读了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后致信黄宗羲深深感叹“知天下未尝无人,百王之敝,可以复起,而三代之盛可以徐还也”,并庆幸自己的见解“同于先生者十之六七”。这体现,二者都

A.主张进行反清复明                   B.具有经世致用思想

C.集中抨击封建制度                    D.反对传统儒学束缚

14.题本改签指内阁将票拟好的题本进呈皇帝后,如皇帝不同意内阁票签的意见,就会下令内阁重新票拟,或直接拟好交内阁发出。乾隆时期,很多题本改签的内容或是由军机处传达到内阁,或是先由军机大臣草拟,然后呈报皇帝,获准后,发交内阁照签办理题本改签。这一变化表明乾隆时期

A.中央集权日益强化                    B.制衡机制得到完善

C.内阁决策受到削弱                     D.君主专制日益加强

15.下表为古代中国部分医学典籍中有关茶叶的记载。这些记载

A.推动了中外茶叶文化交流

B.体现了传统中医药学“药食同源”的特点

C.受到社会主流思想的影响

D.表明茶叶的药用价值得到国人普遍认同.

16.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数是万物的本原,提出“黄金分割”这一美学定律;公元前5世纪,雕塑家波留克列特斯按照数量关系,提出“头与人体”之比为1 : 7的和谐人体比例。这反映出古希腊

A.民主政治促进文化活跃                  B.哲学探索推动思想解放

C.文化精神饱含理性内涵                   D.人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

17.克里斯提尼时期,公民大会召开频率约为每两天- -次。在召开期间,所有公民聚集于一地。在发表本次召开大会的目的后,允许每--公民对该项提案提出观点,立场有两个:赞同或反对。此时应全体寂静,带有敌意且不尊敬发言人,将会受惩。这体现了古代雅典民主制度

A.重视民主活动的程序性                   B.具有多数人暴政的特点

C.是原始的间接民主形式                   D.带有公民权等级化色彩

18.裁判官告示是罗马法庭的裁判官按照自然法的原则做出的裁决,“告示”通常刻于木板之上,置于罗马广场,与《十二铜表法》并立,成为万民法中积极而有生气的内容。通过裁判官告示,新的法律意识和交易习惯影响着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这说明

A.裁判官告示保护公民合法财产               B.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司法实践

C.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            D.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

19.有学者认为:“西方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基督信仰和王权政治。对西方的传统文化而言,16世纪开始兴起的自然科学是新文化,17世纪发端的民主政治也是新文化。它形成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西欧国家。”据此理解新文化

A.继承古代西方哲学思想并发展为新的民族精神

B.是人类理性进步的必然结果,不分地域与民族

C.从本质上看它是人文主义和资本主义制度对封建神权的胜利

D.是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历史事件而形成的社会价值取向

20.由下图中的大事年表可知,鼠疫与天花的暴发与流行

A.刺激了人性的觉醒               B.是国家间战争的产物

C.促成了新航路开辟                D.与人类交往密切相关

21.恩格斯在论述法国启蒙运动时指出:“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已的存在作辩护...迷信、非正义、特权和压迫,必将为真理、正义、平等和人权所取...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

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这表明

A.社会主义者完全接受了启蒙主义思想

B.法国启蒙运动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理想意识趋同

22.“鉴于议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宜扩充有权参加议员选举之人 数...拥有或租有任何住宅、仓库、账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得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计议会-....假如他在当年7月底之前12个月中曾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议会代表的资格。”这说明当时英国

A.工业资产阶级取得了政权

B.议会立法增加了中小城镇的议员议席

C.对选民有严格的财产限制

D.“微不足道的选区”选民选举权被剥夺

23.1790年,俄国著名学者拉吉舍夫指出,人民处决沙皇是“天赋的复仇之权”,因为如果君主破坏了契约,就失去了执掌政柄的权利,人民有权起义推翻破坏契约的君主,审判他,将他推上断头台。这表明

A.沙皇专制政权濒于崩溃             B.俄国兴起了社会主义思潮

C.外国政局变动波及俄国             D.民主思想在俄国广泛传播

24.18-19世纪的普鲁士,海外贸易公司是独立的国家金融机构,以向政府提供短期和长期贷款以及从事工商业为主要职能。1848 年,财政部直接把海外贸易公司置于其控制下,并出卖了公司的部分工厂和矿山。这说明该时期的普鲁士

A.两次工业革命正在交叉进行中    B.国家资本主义是工业化的重要动力

C.国营资本和私营资本竞争激烈    D.重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发展异常迅速

25.2019年3月15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首次行使否决权,否决一项国会叫停他此前宣布的美国南部出现“国家紧急状态”的决议,并辩护说:“国会有通过决议的自由,而我有责任否决他。”随后,众议院议长发表声明:“为推翻特朗普的决议,众议院将举行投票。”这主要反映了美国

A.国会与总统之间矛盾重重           B.坚持奉行分权制衡原则

C.总统居于国家权力核心地位         D.共和政体尚未发展完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道题,第26题17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5分,共50分。

26. (17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封建中国的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有时宰相达20多人。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可对各类奏章提出处理意见,即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

——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面对经济危机,上任伊始的罗斯福先后向国会提出数十个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强烈不满,频频以“违宪”要求罗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如《紧急银行法案》授权总统可关停私营银行,参议院迅速成立“金融银行委员会”,负责召开被整顿银行的听证会,听取业主的申诉,判别其重新开业的可能。《联邦紧急救济法》的实施需耗资30亿美元,参众两院相应成立了3个委员会进行数十次听证,保障了法案的实效性。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为美国渡过难关作出了重要贡献。

——摘編自魏汝明《浅析美国国会委员会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中枢决策牵制机制发展的特点。(5 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20世纪30年代美国国会并未弹劾总统的原因。(6分)

 

(3)根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美两国不同历史时期牵制制度的差异。(6 分)

 

27. (18分)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定鼎中原之后,继承了明朝的朝贡体制。但是,尽管清朝与明朝的朝贡体制外壳相同,实际内涵却较明代复杂得多。清朝朝贡的贸易性质没有明朝那么强,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体现在礼仪制度方面就是清廷制订了“藩国通礼”,包括册封爵位、颁诏、颁赏、遣使会盟、朝贡、宴赏、遣人听事等一整套完整礼仪。然而,由于日本不朝贡,朝鲜心里不服之下的朝贡,均已经导致朝贡体制在东亚的空洞化和功能化。最后,欧洲开始处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状态,双方不再妥协。这表明,清朝的朝贡制度已经发生巨变。

——摘编自李扬帆著《中国世界观变迁史论》

材料二 19 世纪初,拉丁美洲爆发革命,欧洲的“神圣同盟”企图干涉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英国也乘机向拉美地区扩张。1823 年,美国总统门罗在致国会咨文中宣称:美国将不干预欧洲列强的内部事务,承认并不干涉欧洲列强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但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门罗宣言”最初并未引起国外足够的重视,但随着美国力量的增强,美国多次调解和解决拉丁美洲国家间的边界纠纷。在西奥多·罗斯福、威尔逊任内,美国经常干涉拉美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

——摘编自[美]拉尔夫《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朝朝贡体制的特点,(4分)并分析其弊端。(4 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门罗宣言”的实质与影响,(6分)并比较明朝宗藩关系与“门罗宣言”的异同。(4 分)

 

28. (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1世纪时,东征的十字军从亚洲带回了糖,因为价格昂贵,当时只有王室、贵族才能享用。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跟荷兰人学会了甘蔗种植技术,从非洲引入黑奴,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巴西糖”,这一持续不断的变化被称为“砂糖革命”。食糖逐渐变得普通人也消费得起,加糖红茶成为城市工人的生活必需品,巧克力、果酱等甜点变得流行,食糖的消费量成倍地增长。1700年时英国人年均食用4磅糖,到1800年升至18磅。1799年法国科学家研制出甜菜制糖的方法,19世纪初,拿破仑战争期间欧洲海上运输受阻,蔗糖等物资无法从海上运往欧洲,促使了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再加上甜菜可以在温带地区种植,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此后,欧洲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甜菜糖的产量经常超过甘蔗糖。20世纪中期之后,全球民众更愿意效仿美国的生活方式,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

——摘编自川北稔《砂糖的世界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蔗糖传播的特点,(5分)并说明“砂糖革命”对英国的影响。(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以来世界制糖业变化的原因。(4分)

 

 

 

蛟河一中2021届高三第一次月考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

1-5 D D B C A 

6-10 A D D A C

11-15 A D B D B 

16-20 C A D B D

21-25 C C C B B

1.D 【解析】题干中“征聘”意为征召诸侯聘问。“鲁国四次遣使聘周,遣使出聘齐国十六次”这表明征聘中心已经由周天子转变为诸侯霸主,进而说明了周王室的地位下降,传统的宗法体制趋于动摇,故D项正确;A、B、C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

2.D 【解析】材料“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来自老子的《道德经》,反映了道家不为天下先,遵循自然、清静无为、谦虚谨慎、以慈悲怀天下的思想,故D项正确;材料属于道家经典,没有反映儒家仁爱思想,故A项错误;尚贤节用属于墨家思想,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儒家孔子主张维护礼乐制度,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故选D。

3.B 【解析】秦朝确立君主专制,但是并未强化个人的独裁统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固若王室益尊,异乎前轨,然亦事势推迁所必至,非秦君臣处心积虑欲为此以便专制也”说明秦朝建立官僚体制顺应了时代发展趋势,故B项正确;秦朝建立官僚体制,否定了分封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未说明削弱三公九卿的权力,故D项错误。故选B。

4.C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耕作方法(代田法)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保苗抗旱,因而有利于提高对土地的利用率,降低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故选C项。农业耕作技术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农民赋税负担的减轻,排除A项;无论是该耕作方法,还是其他耕作方法,都可以合理利用农时与节令,因而这不是该耕作方法所具有的优势,排除B项;该耕作方法可以合理利用地力,但不能使耕地面积扩大,排除D项。故选C。

5.A 【解析】根据图片可知,东汉洛阳礼制建筑群规划整齐,布局有序,特别是太学、辟雍和明堂、灵台等,彼此相距不远,说明统治者高度重视礼制建筑群的政治教化功能,故A项正确;从《东汉洛阳城平面图》中体现不出东汉礼制建筑群奠定了中国古代礼制的基本方向、包含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思想,排除B、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皇权加强,排除D项。故选A。

6.A 【解析】根据材料“诗歌中训勉的内容减少了,自由抒情和绮文丽藻的成分却日益增加”可知,魏晋时期的文学创作政教性色彩日益减少,文学性日益增加,故选A项;材料中没有士族掌控文化话语权的信息,故排除B项;材料中也没有体现佛道思想的信息,故排除C项;D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排除。故选A。

7.D 【解析】唐代决策权和行政权分开,多人参与决策,这些变化说明皇权得到进一步强化,相权则受到削弱,有利于缓和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故D项正确;A项错在把唐代分割相权以加强皇权解读为整个中枢机构权力的集中;革新机构、分化事权只是手段,目的还在于加强君主专制,故B项错误;材料不能反映社会阶层的变动,C项排除。故选D。

8.D 【解析】A、B两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故错误;五铢钱也是圆形方孔,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它取代了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钱……我国的金属铸币正式脱离了以重量为钱币名称的体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币制的革新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和推动经济发展,故D项正确。故选D。

9.A 【解析】根据材料“将东亚国家与中国……上联成一气,形成一个以中华帝国为文化源的有序结构系统。”可知在8世纪前后的东亚形成了一个以中国为核心的汉文化圈且以和平交流为主,稳定繁荣,因此A项说法符合题意;B项不符合史实,东亚各国在引进汉文化时,也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使得汉文化与原生民族文化有机结合;C项错误,材料表达的是汉文化对东亚国家的输出,这是一种单项输出而非双向输出;D项错误,材料未体现唐朝凭借强大国力推动文化的对外扩张。故选A。

10.C 【解析】奠定中华民族形成基础的是华夏族的形成与汉朝时期形成的汉族,与理学无关,排除A项;“中华民族思想统一”的开端在秦朝实现大一统时期,排除B项;根据题干可知,理学在封建王朝大一统思想的前提下,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进一步发展,“强化”一词可以体现,C项正确;“根本”一词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

11.A 【解析】根据材料“须今年索去年所卖,明年索今年所赊,然后计算得行,彼此通济”可知当时扬州信用赊卖已经成为一种普遍采用的业务形式和经济现象,故A项正确;材料现象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的繁荣,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是否松动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了北宋时期商业领域的赊卖行为,没有涉及货币情况,故C项错误;材料仅仅是商业信用行为,无法说明商业信用体系全面确立,故D项错误。故选A。

12.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明朝中后期,景德镇人口特别是雇工人数迅速增长,反映出景德镇工商业活动发展的活跃,故D项正确;城市发展不可能摆脱政府的控制,故排除A项;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雇工竞争工作机会,属于正常状态,无法据此判断雇工生存状况的优劣,故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明朝中后期,景德镇制瓷业已出现新的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萌芽,故排除C项。故选D。

13.B 【解析】顾炎武和黄宗羲都渴望解决现实政治弊病,君主像三代那样圣明统治,可见他们对现存统治不满,有经世致用的思想,故B项正确;A项错在将二者关注现实政治解读为“反清复明”,排除;二者只是抨击君主专制而不是抨击封建制度,故排除C项;D项的说法材料未体现,排除。故选B。

14.D 【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可知,军机处在题本改签过程中扮演着两个角色,一个是乾隆帝的“传声筒”,将乾隆帝旨意传知内阁;另一个是改签所需上谕的直接草拟者。军机处将拟好的改签谕旨进呈御览,获皇帝批准后再由军机处发交内阁,内阁遵旨进行题本改签。这表明君主专制日益加强,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中央与地方的权力问题,故A项错误;制衡机制在材料未体现,故B项错误;内阁只有票拟权没有决策权,故C项错误。故选D。 

15.B 【解析】根据表中的“饮之使人益思”“茶治便脓血甚效”“苦茶久食,益思”“茶苦而寒,最能降火。解酒食之毒”等信息可知,茶既是食物,又是药物,这体现了传统中医药学“药食同源”的特点,故选B项;材料记载的都是茶叶的药理及功效,无法反映中外茶叶文化交流,故排除A项;材料只是记载茶叶的药理和功效,没有涉及茶文化与喝茶的礼仪,无法体现社会主流思想对典籍的影响,故排除C项;材料是古代一些典籍对茶叶药理及功效的记载,不能表明茶叶药用价值得到国人的普遍认同,故排除D项。故选B。

16.C 【解析】毕达哥拉斯学派提出“黄金分割”、波留克列特斯提出和谐人体比例,都是当时古希腊科学家和艺术家对事物的理性思考,故C项正确。其它选项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故选C。

17.A 【解析】题中材料反映了古代雅典民主制度的程序性——每两天召开一次,发表观点具有程序性,有序性,不得干扰发言人,故A项正确;材料无多数人暴政的信息,也没有反映出多数人暴政的特点,排除B项;从材料中“公民大会”“所有公民”等信息可以看出,古代雅典民主具有直接民主的显著特征,排除C项;古代雅典公民在政治活动中具有平等性,材料中的信息也体现了这一点,排除D项。故选A。

18.D 【解析】材料中没有提及保护公民合法财产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中无法体现习惯法长期影响古罗马司法实践,排除B项;古罗马万民法的渊源主要有三个方面:裁判官的告示、法学家解答和皇帝敕令,所以“自然法原则是司法判决的唯一准则”的说法错误,材料也体现不出“唯一准则”,排除C项;依据材料“裁判官告示成为万民法中积极而有生气的内容”“通过裁判官告示,新的法律意识和交易习惯影响着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可知,裁判官告示是万民法的重要渊源,故D项正确。故选D。

19.B 【解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旨在考查学生获取与解读信息的能力。A项表述错误,而且是片面表现题中信息,排除;C、D两项的叙述也是片面提取题中信息,且不符合题意,均排除;只有B项符合题意,正确。故选B。

20.D 【解析】根据图表可知,在165年—14世纪初这1 000多年间只发生了两次大规模的传染病,而1340—1555年这215年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传染病,据所学可知是新航路开辟加快了世界各地之间的交往,病毒的爆发和传染也越来越频繁,D正确;A、B两项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时间不符,因果倒置,排除。故选D。

21.C 【解析】“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学者们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表明社会主义理论继承与发展了启蒙思想,故C项正确;A项“完全接受”表述错误,排除;材料强调的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而不是无产阶级的斗争,故B项错误;D项“趋同”表述错误,排除。故选C。

22.C 【解析】“鉴于议会众议院的选举议员办法历来弊端百出……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将该项权利授予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反映的是英国工业革命后,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的政治权利的史实,排除A项;议会立法增加了“人口稠密、资源富饶之大城市”的议员议席,排除B项;“拥有或租有任何住宅、仓库、账房、商店或其他房屋……得有权选举该城市或城镇选区一名或数名议会代表……假如他在当年7月底之前12个月中曾接受教区赈款或其他救济金,依照目前议会法之规定,他丧失了选举议会代表的资格”表明当时英国对选民有严格的财产限制,故C项正确;“宜剥夺许多微不足道的选区产生议员之权利”表明“微不足道的选区”选民选举权尚未被剥夺,排除D项。故选C。

23.C 【解析】1917年的二月革命沙皇专制统治才被推翻,故A项错误;1790年社会主义思潮还未产生,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1790年”可知此时处于法国大革命时期,沉重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势力,表明外国政局变动波及俄国,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民主思想在俄国传播,故D项错误。故选C。

24.B 【解析】18—19世纪的德意志各邦政府积极兴办工厂、矿山和经营铁路,大力发展国家资本主义,在这一方面普鲁士堪称表率,题干即这一背景的重要体现,普鲁士财政部在推动其所在邦的工业化方面直接冲在了一线,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两次工业革命的交叉进行,排除A项;C、D两项是对材料的片面解读或误读,排除。故选B。

25.B 【解析】依据题意可知,美国总统否决国会决议实施,而国会也迅速启动重新投票审议,制约总统否决法案的权力,美国分权制衡原则一直坚持贯彻至今,故B项正确;题意强调的是美国共和政体中总统与国会之间的制衡关系,并非总统和国会之间的矛盾,故A项错误;美国共和政体中,总统是国家元首、政府首脑和军队总司令,居于中心地位,但不是题意强调的内容,故C项排除;题意强调了美国权力机制的运行,并不能体现美国政体是否发展完善、成熟,故D项排除。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17分)

【答案】(1)特点:时间早,历史悠久;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5分,每点1分)

(2)原因:应对经济危机的需要;立法提案权是总统的正当权利;国会成立特别委员会有效牵制了总统的权力。(6分,每点2分)

(3)差异:中国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美国为保障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中国通过分化事权实现牵制,美国通过立法形成权力制衡机制进行保障;中国是皇权之下的权力牵制,美国是立法、司法、行政权力的相互制衡;中国适应了小农经济的经济基础,美国顺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6分,每点2分,答出3点即可)

【解析】(1)本小问的特点,依据材料一“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可以得出时间早,历史悠久;依据材料中从汉到清的措施可以得出阶段特征明显;最高统治者积极推动;“以内制外,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同国家紧急事务办公室,来自各部门、各品级的官员充任‘军机上行走',如走马灯似地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可以得出官员流动性不断加强。

(2)本小问的原因,依据材料二“面对经济危机”“拥有立法权的国会并未弹劾总统,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别委员会,在配合法案实施的同时牵制总统权力”“美国国会共成立各类委员会50多个,有效发挥了‘国会决策中枢'的功能”等信息概括即可。

(3)本小问的差异,依据两则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从目的、措施、本质等进行概括对比即可。 

27.(18分)

【答案】(1)特点:强调礼仪与政治关系(或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或制订了“藩国通礼”);在东亚空洞化和功能化;面临欧洲势力的冲击(或欧洲开始处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状态);程朱理学为文化纽带(或程朱理学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形成朱子学)。(4分,每点1分)

弊端:助长清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松散的朝贡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4分,每点2分)

(2)实质:将拉丁美洲视为美国的势力范围。(2分)

影响:客观上起到了防止欧洲列强干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作用(或避免了拉丁美洲再次沦为欧洲列强殖民地),有利于缓和拉丁美洲国家间的矛盾冲突;为美国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提供了理论(或便利了美国干涉拉美国家事务;或摘抄“美国经常干涉拉美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4分,每点2分)

相同点:大国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或存在地区主导国家)。(2分)

不同点:中国:间接干预(或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1分)美国:直接控制(或美国经常干涉拉美)。(1分)

【解析】(1)特点:根据“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得出强调礼仪与政治关系;根据“均已经导致朝贡体制在东亚的空洞化和功能化”得出在东亚空洞化和功能化;根据“欧洲开始处于与中国的特殊关系状态,双方不再妥协”得出面临欧洲势力的冲击;根据“由于日本不朝贡,朝鲜心里不服之下的朝贡”,结合所学得出程朱理学为文化纽带。

弊端:可从助长清朝统治者唯我独尊的自大心理,不利于近代平等外交关系的建立,松散的朝贡关系缺乏稳定性,不利于抵御西方的侵略等角度分析回答。

(2)实质:根据材料“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可得出美国将拉丁美洲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影响:根据“欧洲任何列强控制或压迫南北美洲的任何企图都将被视为对美国的敌对行为”可得出该方针客观上起到了防止欧洲列强干涉拉丁美洲独立运动的作用;根据“美国多次调解和解决拉丁美洲国家间的边界纠纷”得出有利于缓和拉丁美洲国家间的矛盾冲突;根据“美国经常干涉拉美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得出为美国干涉拉美国家内政提供理论。 

不同之处:相同:由材料信息可知,大国主导的地区安全合作体系;不同:中国:根据“礼仪和政治关系的意义更重”概括;美国:根据“美国经常干涉拉美尤其是加勒比海地区国家的内部事务”概括。 

28.(15分)

【答案】(1)特点:传播范围扩大;与殖民扩张紧密相连;价格逐渐降低;逐渐平民化;英国逐渐垄断蔗糖贸易。(5分,每点1分)

影响:改变了饮食习惯和消费结构;推动了“三角贸易”和英国殖民霸权的建立;有利于英国资本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6分,每点2分)

(2)原因:甜菜制糖的出现(新糖源的出现);制糖技术进步(工业革命的影响);英国霸权的衰落;饮食时尚变化。(4分,每点1分)

【解析】(1)特点,根据材料“新航路开辟后,葡萄牙等国开始在美洲种植甘蔗”“1640 年以后;英国在西印度群岛建立了甘蔗种植园”“英国蔗糖售价不断降低”“食糖逐渐 变的普通人也消费得起”“逐渐在欧洲排挤了葡萄牙人的‘'巴西糖'”等信息,可以从传播范围、和殖民扩张的关系、价格变化、大众化、英国垄断等角度概括即可。影响,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以从对人们的饮食结构和消费结构、对英国的殖民争夺和奴隶贸易、 对英国的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角度思考。 

(2)根据材料“甜菜制糖业迅速发展”“得到了英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大力扶持“欧洲 各国相继建厂,甜菜制糖业很快兴起”“乐意接受咖啡类的可口可乐,加糖红茶的时尚悄然落幕”等信息,可从新糖源的出现、技术进步、英国霸权衰落、饮食结构等角度概括即可。

小编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

猜你喜欢

2023云南四省联考文综试题及答案解析

23-02-22

2023安徽四省联考文综试题及答案解析

23-02-22

2023黑龙江四省联考文综试题及答案解析

23-02-22

2023吉林四省联考文综试题及答案解析

23-02-22

2023北京第四中学高考地理模拟试题

23-02-21

2023大湾区高考地理试题及答案

23-02-16

百师联盟2023高三摸底联考化学试题及答案解析

23-02-10

长郡中学2023高三月考地理试题及答案解析

23-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