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文/风临左岸
专题:

高中历史有很多需要记忆的知识点,为了方便大家学习,新高三小编为大家整理了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更好的学习,更多高中历史知识请关注新高三。

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考必备:中国历史标志性事件归纳(一)高考状元学习历史的方法有哪些?高三文综历史怎样复习才能抓住重点?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一)春秋战国时期思想

1、百家争鸣及孔子和老子的思想

(1)“百家争鸣”的含义:
“百家争鸣”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

(2)“百家争鸣”局面出现背景
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

阶级:“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用,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

经济:铁犁牛耕的出现,井田制瓦解,封建经济发展。
文化: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

儒家

孔子(春秋)

1、政治思想:①核心思想:仁、礼(周礼)②治国思想:德治(也是孔子民本思想的体现)

2、哲学/伦理思想:中庸

3、教育贡献:①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②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4、文化贡献:整理“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代表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孟子(战国)

①“仁政”②民本思想:民贵君轻③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代表新兴的地主阶级利益)

荀子(战国)

主张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②提出“君舟民水”的民本思想③“性恶论”④主张“礼法并施”⑤“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道家

老子(春秋)

1、哲学思想:①“道”是世界本源②指出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转化的规律,蕴含了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其思想的精华)

2、政治思想:①无为而治②小国寡民

庄子(战国)

①把“道”作为最高的原则,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②“齐物论”

法家

韩非子(战国)

①加强君主集权,厉行赏罚,奖励耕战。②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主张变法革新(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事异则备变)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法家思想符合当时历史发展的趋势,被统治者所接受,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变法的理论基础。)

墨家

墨翟(战国)

①兼相爱,交相利。②非攻、尚贤、尚同、非乐、非命、节葬、节用

(代表小生产者的利益)

(4)历史意义(评价)

在“百家争鸣”的过程中,各家学派相互取长补短,形成了中国思想文化兼容并包

和宽容开放的特点;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儒家思想的形成

(1)形成:春秋末期,孔子创立儒学;战国时期,经过孟子、荀子的总结和改造,体

系更加完整,使其成为显学,自成一家,成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2)影响:

积极作用:

①“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

要作用;

②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

方法等,在现代社会发展中仍有很大价值;③今天我们倡导的“以德治国”、“公

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关。

消极作用:

它的主要学说都是站在维护旧的统治秩序的立场上,作为封建统治思想,对钳制

人民思想、阻碍科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

(二)汉代儒学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提出者:董仲舒

(2)接受者:西汉汉武帝

(3)目的:为巩固大一统和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4)内涵: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为加强君主专制,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天人感应”。

为维护封建等级,制定道德标准“三纲五常”。

(5)特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包容了诸子百家中的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

(6)影响:儒家正统地位汉代确立后,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积极:

①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大一统的国家,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②对形成以儒学为主流的传统文化起了积极作用。

③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消极:

①唯心主义成分应批判。

②扼杀不同流派的思想专制作风不可取,应当鼓励各种学术思想争鸣。

③带有神学迷信色彩,宣扬纲常伦理是为了维护封建专制和等级制度,应批判。

2、汉武帝兴办太学和其他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1)汉武帝兴办太学

①建立时间:西汉汉武帝时期

②地点:长安

③概况: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国家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立学校,以儒家的“五经”为教材。

④影响:

A、太学的建立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B、在一定程度上使大官僚大富豪子嗣垄断官位的情形得到缓解。

C、带动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促进文化的传播。

D、进一步推动了儒学的传播与发展,从此如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2)其他措施:

①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起用文学儒者参政。

③确立儒家经典成为国家规定教科书。

④令全国各郡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儒学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

位)

(三)宋明理学

1、程朱理学

(1)背景:

①东汉到唐末五代,儒学的统治地位不断遭到挑战和削弱,尤其是道教和佛教的

冲击。

②隋唐,“三教(佛、道、儒)合一”融合趋势加强。

③唐中期,韩愈和李敖提出复兴儒学的主张,成为北宋儒学复兴和理学出现的先

声。

④北宋,在相对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下,士大夫们掀起儒学复兴运动。

含义:理学是融合佛道思想来解释儒家义理,把儒家的伦理道德和等级秩序提升

到“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关系的严密思想体系。

代表人物:程颢、程颐、朱熹

 

代表

生平

思想观点

程颢

合成“二程”;

北宋儒学家

1、核心思想:“天理”是世界本原(主张先有理而后有物)

2、天理的核心是“仁”,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人伦者,天理也;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

3、把握“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

程颐

朱熹

南宋理学集大成者,被誉为一代儒学宗师,地位仅次于孔孟。

理气论:主张先有理而后有气,二者浑然一体,理不能离开气(客观唯心主义思想)

2、强调“存天理,灭人欲”。

3、修养轮:强调仁者应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4、深化“格物致知”,提出“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

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学之真。*著作:《四书章句集注》,成为理学的经典著作。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统治需要,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2、陆王心学

(1)王守仁——心学的集大成者

①简介:世称阳明先生,明代人。他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②思想:

A、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主观唯心主义)

B、学已至圣的修养关键,在于“致良知”。

C、为了遏止伪善流行,他特别强调“知行合一”。

(2)意义:

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理论任务已完成.

②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育以及伦理道德产生了深

远的影响。

(四)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潮

人物

背景

主要主张

补充

贽­

(明中

后期)

①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强化,封建制度日趋衰落。

②经济: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③思想:自然科学发展,理学压抑人性

①提出不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从而否定儒学正统的权威性。

②认为“理”就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从而否定了“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

③提出“绝假纯真”的“童心说”,反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

④主张男女平等

1、代表作:

①李贽:《藏书》《续藏书》《焚书》《续焚书》②黄宗羲:《明夷待访录》③顾炎武:《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④王夫之:《船山遗书》《读通鉴论》

2、共同思想

①政治上:批判君主专制,提倡人民为主。②经济上:重视工商业的发展,主张发展商品经济。③思想上:批判继承传统儒学,强调“经世致用”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

3、评价

①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具有思想解放的进步作用。②对君主专制统治造成了强烈的冲击,给后世民众深刻的启迪。③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构筑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思想体系,促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④经世致用思想影响深远,开清代考据学之先河,也为后世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源泉。

4、特点:

①反传统,反教条。②反封建专制。③具有一定的民主色彩。④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

(明末

清初)

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限制君权的主张

①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

②天下为主,君为客

③君臣平等

④以天下之法取代一家之法

⑤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

2、经济:提出“工商皆本”

(明末

清初)

 

批判君主专制,提出“众治”的主张

2、(梁启超概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3、主张“经世致用”,注重实学

(明末

清初)

1、政治: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循天下之公”的主旨,深刻揭露历代帝王把天下当做私产的做法。

2、哲学:发挥古代“气一元论”的唯物论思想,提出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其哲学思辨代表着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项目

发明与改进

传播

意义

造纸术

①西汉时,中国可能已经出现了书写用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欧洲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纸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

 

①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司南;②北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推动近代地理大发现

(新航路开辟)

 

火药

 

①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②宋代出现火箭、火球;

③明代出现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12、13C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①推动火药武器发展

②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发展

③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的重要武器,推动欧洲社会变革

印刷术

①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的《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毕昇发明泥活字,明朝王桢发明木活字,明中后期铜活字出现。)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波斯,以后又传到欧洲

推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总体而言,指南针、火药、造纸术促进了欧洲社会转型(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

中国古代社会,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未能充分利用的原因:

腐朽的封建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发展水平造成的。(封建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阻碍;科举制度、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阻碍先进技术发挥作用.)

(二)汉字与书画

1、汉字的起源和演变

(1)字体的演变:

汉字起源于“文字图画”,至商朝已形成完整体系,此后按甲骨文、金文、篆书、

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脉络演变。演变的总趋势是由繁到简。

(2)书法

①两个阶段:魏晋以前基本是自发(实用)阶段;魏晋时期开始进入自觉(审美与

实用)阶段。

②书体

书体

特点

发展演变

代表

小篆

字体略长,笔画圆匀,整齐安定,具有图案美

创始于秦朝

李斯­—《泰山刻石》

隶书

字体结构整齐对称,均匀安定

始创于秦朝,通行于汉魏

 

楷书

笔画详备,结构严整,实用价值高。

始于东汉,盛于唐代

唐代:

欧阳询(欧体)《九成宫醴泉铭》

颜真卿(颜体)《多宝塔碑》

柳公权(柳体)《玄秘塔碑》

草书

笔画简约,勾连不断;线条流畅,任情放纵;审美价值高。

起源于汉初,成熟于东晋

 

东晋:王羲之、王献之;

唐:张旭、怀素

行书

兼楷书的规矩和草书的放纵,兼审美和实用价值,雅俗共赏

经东汉至西晋两世纪演变完全成熟

东晋:王羲之《兰亭集序》(天下第一行书)

北宋: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蔡京)

元:赵孟頫;明:文征明

 

2、绘画的的起源和演变;

(1)特点:

①类型多样:人物画、山水画(中国画的精粹,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花鸟画;

②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在创作上强调个性表现,追求抒情写意,融文学,

书法,绘画,篆刻等多种艺术为一体,集中体现出画家多方面的文化素养,强调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注重写意传神,追求“得意忘形”。

(2)发展过程

时代

特点

代表

原始社会

萌芽、起源

彩陶画《鹳鱼石斧图》

战国

从萌芽走向成熟

帛画《人物龙凤图》《人物驭龙图》

秦汉

绘画门类丰富

《夫妇宴饮图》

魏晋

士大夫画家活跃;

总结出精辟的绘画理论

顾恺之《女史箴图》、《洛神赋图》以形写神,画人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

隋唐

绘画高峰;壁画盛极一时

吸收印度、波斯等外来美术风格

初唐:阎立本《步辇图》(宫廷画或人物画)

盛唐:吴道子(画圣)《送子天王图》(同上)

敦煌莫高窟壁画

两宋

风俗画是当时画坛最大亮点

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充分体现了当时社会的经济繁荣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唐代以后

文人画,它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艺术为一体,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最能反映文人画风貌的是写意画

元:王冕《墨梅图》;

明:徐渭《牡丹蕉石图》

清:郑板桥《墨兰图》

 

(3)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

①主要有写实和写意两大风格②融诗书画于一体

③不断继承与发展创新,塑造典型的民族性格

(三)文学成就

 

时期

概况

 

诗经

 

春秋

春秋末年出现,汇集了西周至春秋中期的诗歌。内容分为风(《诗

经》的精粹)、雅、颂

(2)特点:以四言为主,多采用重章叠句,现实感强

(3)地位: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经孔子整理编定,奠定中国古典文学

现实主义的基础,被后世儒家奉为儒家经典。

楚辞

 

战国

(1)又称骚体,屈原以南方民歌为基础创作而成

(2)特点:采用楚国方言,句式灵活,易于表达情感。

(3)屈原的抒情长诗《离骚》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义风格,是楚辞的

代表作

 

 

两汉

是在楚辞的基础上创造出半诗半文的综合文体。西汉时,赋词藻华

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代表作有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二京

赋》

 

 

 

 

繁荣背景:

①开放的社会环境与繁荣的经济;②科举考试内容以诗赋为主。

代表人物:初唐王勃、陈子昂等。盛唐高适、岑参边塞诗;孟浩然、

王维的山水诗。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诗是唐诗发展繁荣的丰碑。

李白以浪漫主义的创作,赢得“诗仙”的美誉;杜甫以现实主义诗

人的“诗史”,被誉为“诗圣”。中唐的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

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了大量平实浅近、针砭时弊的讽

喻诗

 

 

 

 

 

 

 

 

词是诗的另一种形式,起源于唐代。词的句子长短不齐,更便于抒

发感情。

宋词繁荣的背景:①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

兴盛的物质基础。②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

富的文化娱乐生活。能够歌唱的词和表演的曲,更适应了市井生活

的需要。③两宋社会矛盾和民族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

自己的思想情感。

词成为宋代文学的主流形式和标志。著名的词作家婉约派的柳永

(北宋),李清照(南宋),豪放派的苏轼(北宋)、辛弃疾(南

宋)、陆游(南宋)等。

 

 

 

(1)分为散曲和杂剧.

(2)元曲大多通俗生动,豪放飘逸,以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马致远等人的创作成就最高

 

 

小说

 

 

明清

背景: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入强化阶段;B手工业和商品经济发

展,资本主义萌芽;C市民阶层扩大,为小说创作提供丰富素材。

特点:A数量繁多,体裁多样;B表现手法丰富;C反映社会的深

度和广度;D性格塑造、细节的描绘、语言的运用超越前代。

(3)明清小说的特色:

①通俗文学蓬勃发展:《三国演义》、《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

②浸染着拜金逐利的社会风气。以“三言”“二拍”为代表,第一次

把商人作为歌颂的对象加以描写。

③带有批判现实的特色: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很多小说揭露了

封建社会的腐朽败落,鞭挞封建礼教的虚伪,科举制度的腐败,

歌颂人民的反抗精神。代表有曹雪芹的《红楼梦》、蒲松龄的《聊

斋志异》和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四)戏曲艺术

1、戏曲的发展

(1)起源:原始歌舞;

(2)发展: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以乐舞戏谑为业的艺人称“优伶”;

(3)元杂剧把中国的艺术推向成熟;

(4)进一步发展:明朝戏曲演出成为城乡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昆曲流传甚广。

2、京剧的产生与发展

(1)起源:乾隆年间,四大徽班进京

(2)形成:道光年间,在徽戏和汉戏的基础上(徽汉合流),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

戏曲剧种的优点和特长而形成

成熟:晚清同治、光绪年间京剧走向成熟,涌现出程长庚、谭鑫培等号称“同光

十三绝”的著名艺人

(4)发展:京剧成为全国流行的剧种,民国以来逐步走向世界。

3、其他:清朝各地还出现了秦腔、越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等名目繁多的剧种。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

(一)“师夷长技”的主张

1、林则徐与魏源的主张(地主阶级抵抗派)

(1)背景:

①民族危机和封建统治危机日益加深——挽救民族

②林则徐、魏源在于西方人打交道中改变了对西方的看法。

③鸦片战争的失败的刺激,中国先进知识分子开始觉醒。

(2)概况:

①林则徐:近代中国第一个开眼看世界的人。

a、收集西方国家信息,编译西方书报。

b、主持编写《四洲志》(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华事夷言》

(主要介绍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为当时抗英斗争提供了参考。

②魏源:《海国图志》

a、性质:第一部由中国人编撰的最详备的史地著作。

b、思想:“师夷长技以制夷”,主张学习外国先进技术,以抵御外侮,使国

家富强。

c、意义:“师夷长技以制夷”成为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口号,同时也是对

几千年传统心态一次挑战,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对当时

知识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学习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3)特点:只学“器物”不变制度,即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而不改变封建专制制度。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内忧外患(内忧:太平天国起义,外患:第

二次鸦片战争)的形势,清政府内部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

(2)内容:

①“中学为体”:肯定封建制度,强调以封建伦理纲常作为国家安身立命的根本。

②“西学为用”:主张采用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3)目的:挽救清朝封建统治。

(4)实践:开张洋务运动——创办了一批近代企业,开设了一批近代新式学堂,迈出

了中国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5)与林则徐、魏源主张的关系:将“师夷长技”的思想付诸实践,迈出近代化的第

一步。

(6)局限:他们是地主阶级知识分子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敢触及封

建制度,不可能使中国真正富强(该说法适用于抵抗派和洋务派。)

(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

1、严复、康有为和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1)背景:

①甲午战争失败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加深。

②洋务运动和民族资本主义兴起,民族资产阶级力量不断壮大。

③早期维新思想的传播。

(2)概况:

代表

地位

主要思想

共同主张

康有为

维新变法第一人

代表作:《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打着孔子的旗号宣传变法理论。

借用进化论观点,论证君主立宪制是符合历史潮流

(特点:把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以减少改革阻力)

变法图强

发展资本主义

伸民权,开国会,行宪法,君主立宪

梁启超

维新思想的主要宣传者

发表《变法通议》,抨击封建专制制度的危害和顽固派的因循守旧,宣传“伸民权、设议院,、变法图存的思想”

严复

中国启蒙思想第一人

翻译《天演论》,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坚信“世道必进,后胜于今”的进化论观点。

指出封建剪君主皆为大盗窃国,主张主权在民,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

意义:他的进化论观点增强了无数仁人志士救亡图存的信心。

 

2、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历史作用。

①维新变法思想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戊戌变法是近代中国先进知识分子探索救

国救民真理的一次爱国运动,也是资产阶级启蒙运动,开阔了知识分子的眼界提

高了他们参与政治的热情。

②维新派对封建制度的批判,客观上也有利于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

③大大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精神,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封建制度,抨击

封建思想文化,主张兴民权,着力传播西学,促进了人民的觉醒,是一次思想解

放运动。

(三)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和主要内容及影响

(1)兴起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2)主要内容:

①前期;

a、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专制与愚昧;

b、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口号:“打到孔家店”)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②后期:十月革命后,宣传马克思主义。

(3)代表人物:

①陈独秀:《敬告青年》——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文化。

《文学革命论》——主张建设新鲜、平易、通俗的新文学。

②胡适:《文学改良刍议》——主张用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③鲁迅:《狂人日记》《孔乙己》等——深刻揭露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把反

封建内容与白话文形式有机结合的新文学典范。

(4)影响:

①动摇封建正统思想统治地位;

②起到思想解放作用,民主和科学的思想得到弘扬;

③为马克思主义传播、自然科学发展奠定基础;

④五四运动前的新文化运动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群众的斗争相结合;

⑤对东西方的某些提法,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

(5)性质:资产阶级新文化反对封建旧文化的思想解放运动,也是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1)五四运动前: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李大钊第一个举起了社会主义的大旗。十月革命之后,李大

钊在《新青年》发表《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庶民的胜利》

(2)五四运动后:

①《新青年》出版《马克思研究专号》,李大钊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全面

介绍马克思主义。

②扩大影响的论战(问题与主义之争):

a、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宣扬资产阶级改良主义。

b、李大钊发表《再论问题与主义》,回击胡适,掀起“问题”与“主义”之争,

宣传用马克思主义的社会革命解决中国社会问题。

c、论战实质:在中国要不要用马克思主义来解决根本问题。

d、问题与主义的论战,预示着新文化运动的阵营开始分裂。

③1920年,李大钊在北京组织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研究会”,陈独秀在上海组织了

“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3、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2)用马克思主义指导革命,并建立了一些中共早期组织。

(3)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工人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诞生。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一)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1、三民主义

(1)提出:

①1905年,同盟会制定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纲领。

②1905年11月,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革命纲领第一次明确解释为“三

民主义”,作为革命的指导思想。

(2)基本内容

 

对应纲领

思想内涵

局限

地位

范畴

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以革命的手段推翻清王朝封建统治

没有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前提

民族革命

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资产阶级性质民权

核心

政治革命

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解决以土地为中心的财富重新分配问题

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不能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补充

发展

社会革命

(3)历史作用

①评价:三民主义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

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重任人民要求实现民族独立、民主权利和发展经

济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明确提

出发对帝国主义的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②实践:

a、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

b、1912年孙中山领导制定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辛亥革命失败后,孙中山为捍卫民主共和,先后领导发动了“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

2、新三民主义

(1)背景:

①十月革命的影响;②共产国际和中共的帮助;

③维护民主共和斗争的失败;④孙中山的与时俱进精神

(2)提出:1924年国民党一大

(3)内容(与旧三民主义相比的发展):

①民族:增加了反帝和实现国内民族平等的思想。

②民权:主张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给予真正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和团体一

切自由及权利),提倡普遍平等的民权.

③民生: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承认“耕者有其田”,改善工人和农民的生活。

(4)历史作用

①评价: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虽然在内容上仍属资产

阶级民主主义范畴,但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有着基本相同的革命目标,

即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封建军阀统治,成为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

时期的旗帜。

②实践:新三民主义是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国民革命时期的旗帜,在新三民主

义的指导下,进行了北伐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沉重打击了

帝国主义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论著及其主张;

(1)工农武装割据时期(井冈山时期)­——初步形成

①时间:土地革命时期或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年)

②论著:《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③内容:毛泽东结合中国国情,提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和“工农武装割据”思

想,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初步形成。

(2)抗战时期——成熟

①时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或延安时期

②论著:《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论联合政府》

③内容(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社会性质决定中国革命必修分两步走:新民

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地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描绘了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蓝图及前景,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3)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方面——进一步发展

①社会主义革命:《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

说。

②社会主义建设:

a、《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创造性地提出两类矛盾学说和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科学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

b、《论十大关系》(1956):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中共七大(1945年、延安)

2、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

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2)毛泽东思想是夺取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是社会主义中国立国建国的思想政

治基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渊源和理论先导。

(3)毛泽东思想将继续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发挥巨大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

思想的精髓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是中国共

产党和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动力。

(4)毛泽东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具有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作用

(三)邓小平理论

1、了解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

(1)形成过程:

①开始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②初步形成:

a、中共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b、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

路线,第一次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出了系统概括。

③成熟并形成体系:

a、1992年"南方谈话"。中心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b、1992年秋,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④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97年,中共十五大

(2)基本内容:

①关于发展道路,强调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②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阶段:作出了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

③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

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④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

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

⑤关于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

⑥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⑦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步骤(三步走)

和战略目标。

⑧关于祖国统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创造性构想。

2、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1)邓小平理论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把对社会

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

(2)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第二次理论飞跃;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

想,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也是指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的伟大旗帜,是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现代中国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1、“两弹一星”(原子弹、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

(1)原子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1967年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2)导弹:

①1960年,我国仿制近程导弹成功

②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

③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中国国从此拥有导弹和原子弹“两弹”结合

的战略核导弹。

(3)卫星:

1970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宣告中国进入航天时代。

2、载人航天:2003年10月神州5号飞船载着宇航员杨利伟升上了太空。

3、袁隆平的杂交水稻

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南优二号(籼型杂交水稻),有助

于解决未来世界世界性饥饿问题。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与发展

(一)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希腊智者学派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1)共同主张及特点:

①从认识自然转移到认识人类社会,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

②怀疑神灵,否定绝对权威

③强调人的价值,人的绝对权威。

④言论从个人的角度和利益出发,倾向于相对主义和主观主义,忽视道德,追求功

利。

(2)代表人物:普罗塔戈拉,其思想的中心内容是“人是万物的尺度”。(把人置于世

界和社会的中心,树立了人的尊严和权威,是人类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体现了

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的本质)成为西方第一次思想解运动的先驱。

2、苏格拉底关于人的价值的阐述;

①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推崇理性——成为十八世纪启蒙思想的源头)

②认识你自己(在哲学上的重大贡献是他第一次在哲学意义上发现了“自我”,

使哲学真正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③美德即知识

(二)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14——17世纪)

(1)经济根源: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发展

(2)实质: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文化运动

(3)兴起和高潮:意大利

(4)表现形式: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

(5)核心:人文主义

(6)斗争矛头:基督教神学

(7)成就:

代表人物

主要作品

人文主义体现

但丁

《神曲》

率先对教会的丑恶现象表达了憎恶

薄伽丘

《十日谈》

抨击了封建道德,宣传人类平等,主张发展人的个性

彼特拉克

《歌集》

最早提出“人的学问”代替“神的学问”,被称为“人文主义之父”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注: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克为意大利人。莎士比亚为英国人。

(8)评价:

①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促进人意识的觉醒,是近代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②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众多文化巨人和名著。

③推动了自然科学的发展

④推动了宗教改革运动的爆发和启蒙运动的兴起。

⑤促进资本主义发展

局限性:对人文主义的过分推崇,造成运动后期个人私欲的膨胀、泛滥和社会混乱;

文艺复兴在当时欧洲的影响,仅局限于上流社会和知识阶层。

(9)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文艺复兴的核心是人文主义,主张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神为中心,要求肯定人的

价值和尊严,要求把人和人性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

们虽然信仰宗教,但他们反对教会宣扬的禁欲苦行,抨击教会的腐败,提倡追求

自由、幸福和物质享受,鼓励发财致富和冒险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学,追求知识。

其本质是以人文主义冲击宗教神权的束缚,解放人们的思想。)

2、宗教改革

(1)背景:

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思想极大地冲击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推动了宗教改革的到来。

②教会对德意志的压榨,导致德意志地区民族矛盾、阶级矛盾与宗教压迫交织在一起,

成为宗教改革的发源地。

③导火线(直接原因):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发源地:德意志

(3)实质: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早期资产阶级的反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

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4)斗争矛头:天主教神权

(5)马丁·路德的主要思想(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拉开宗教改革序幕)

①简化宗教仪式;认为僧侣可以婚配和还俗

②“信仰即可得救”,认为信仰上帝就可获得救赎,这实际上否认了教皇的权

威(因信称义)

③“与上帝直接对话”,坚持《圣经》高于教皇和教会,每个基督徒都有直接

阅读和解释《圣经》的权利。

④认为君主拥有上帝授予的权力,可以处罚教士甚至教皇。

(6)意义:

①形成了不受罗马教皇控制的教派,被称为新教,教会对人们思想和社会

政治经济的控制逐渐削弱。

②打破了对罗马天主教会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义得到进一步的传播

和发展。

(三)启蒙运动:

1、时间:17C(源于英国)——18C(高潮、中心于法国)

2、背景:

①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②自然科学理论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思想武器;

③文艺复兴运动促进人们思想解放。

3、核心:理性主义

4、性质:近代西方第二次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运动。

5、主要代表人物及其观点:

阶段

国别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代表作

高潮

法国

伏尔泰

①猛烈抨击天主教会

②反对君主专制,倡导君主立宪制(开明专制)

③提倡“天赋人权”

④相信法律以人性为出发点,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哲学通信》

《路易十四时代》

孟德斯鸠

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君主立宪制

②提出了“三权分立”的学说

③提出国家法律不能违背人的理性

《论法的精神》

 

卢梭

①反对君主专制

②提出“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③认为人类不平等的根源是财产的私有,但是不主张废除私有制。

《社会契约论》《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

扩展

欧洲

(德

康德

①提出思想自由,认为人应该独立思考,理性判断。

②强调人的重要性,提出“人非工具”

③主张天赋人权,主权在民。

④坚持人要自律,认为自由和平等只能在法律范围内。

⑤反对暴力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

6、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启蒙运动的核心是理性,既人自己思考,运用自己的智力去认识,判断和理解

事物的能力。他们反对一切权威,号召人们用理性的力量努力构建一个更符合

理性和人性的社会——资产阶级的“理性王国”。(用政治民主、权利平等、

个性自由取代封建王权,贵族特权、宗教神权)

7、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1)一场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冲击了欧洲封建专

制统治;

(2)成为法国大革命的思想武器;

(3)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

七、近现代科学技术的辉煌

(一)经典力学

1、奠基者——伽利略(16世纪末17世纪初)

(1)贡献:

A、通过实验验证,外力不是维持运动状态的原因,只是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B、通过实验发现自由落体定律等物理学定律,大大改变了古希腊哲学家亚里

士多德以来有关运动的观念。

(2)意义:开创以实验事实为根据并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近代科学,为后来经

典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近代科学之父”)

2、创立者——牛顿

(1)标志:1687年出版《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

(2)内容:万有引力定律和牛顿运动三大定律(惯性定律、加速度定律、作用力和

反作用力定律)

(3)特点:以实验为基础,以数学为表达形式。

3、经典力学的历史地位:

①经典力学是人类对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

②标志着近代科学的形成,推动了物理学的发展。

③经典力学是经典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基础,也是现代工程力学以及与之相关的工程

技术的理论基础。

④牛顿力学和热学的应用引发了以英国产业革命为起点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人类

进入蒸汽时代。

⑤为法国的启蒙运动和唯物主义哲学奠定了科学基础。

(二)相对论与量子论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1)内容

①狭义相对论

A、提出: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了《论动体的电动力学》,在相对性原理和光

速不变原理的基础上,创立了狭义相对论。

B、观点:时间和空间都与物质的运动有关,物体运动时,质量会随着物体运

动速度增大而增加,同时,空间和时间也会随着物体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

化,即会产生尺缩效应和钟慢效应。

C、狭义相对论与牛顿经典力学的关系:

牛顿力学反映的是宏观物体低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狭义相对论反映的是物体

高速运动的客观规律,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力学在低速状态下的一个特例,所

以,相对论并非全盘否定牛顿力学,是对牛顿力学的继承和发展。

②广义相对论

A、时间:1916年

B、观点:空间和时间是物质存在的形式,不可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物

质存在的空间不是平坦的,而是弯曲的,空间、时间的结构和性质取决

于物质的分布,空间弯曲的程度体现为引力场强度。(解释了万有引力的

由来)

(2)评价:

A、是物理学领域的一次重大革命,否定了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深刻揭示

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它也发展了牛顿力学,将其概括在相对论力学

之中,推动了物理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相对论同量子理论一起,构成

了现代物理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B、是人类思想发展史中的一次根本性变革,对整个自然科学和哲学都产生了

极其深远的影响。被后人誉为20世纪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

2、量子论的诞生和发展

(1)背景: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人们对物质的认识深入到了原子内部。

②微观粒子的运动不能用经典力学的理论来说明。

③在研究热辐射规律的过程中诞生了量子理论。

(2)诞生标志:1900年,德国物理学家普朗克提出了量子假说,宣告了量子理论

的诞生。

(3)发展:

①爱因斯坦把量子理论推广到光学中,成功的解释了光电效应

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提出了有关原子的量子理论。

③20世纪30年代,量子力学建立起来。

(4)意义:

量子论使人类对微观时间的基本认识取得革命性的进步,成为20世纪最深刻、

最有成就的科学理论之一。与相对论一起,构成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相对论

和量子理论弥补了经典力学在认识宏观世界和微观时间的不足。它们的提出,

不仅推动了物理学本身的进步,而且开阔了人们的视野,改变了人们认识世界

的角度和方式。

(三)生物进化论

1、创立标志:1859年,达尔文发表《物种起源》一书,标志着生物进化论的诞生。

2、理论观点:

(1)一切生物都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

(2)生物界现存的物种具有共同的原始起源,不同物种的变异是“自然选择”

的结果

(3)生存竞争和自然选择是生物界的普遍规律。

3影响:

(1)对欧洲思想界的影响:有力挑战了封建神学创世说。

(2)对欧洲学术界的影响:打破了神学禁锢,达尔文被称为“生物学领域的

牛顿”。

(3)对社会进步产生的影响:进化论思想在欧洲成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特权

的思想武器。对处于国家危亡时期的中国思想界也产生了巨大震动,救亡

图存的变法运动和革命运动蓬勃发展。

(三)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1、蒸汽机的发明:

(1)背景:传统动力严重制约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生产力的发展迫切需要解决动

力不足的问题。

(2)发明:

①纽可门制造出大气活塞式蒸汽机,只能用于矿山抽水,不能满足新的需要。

②1769年,瓦特改良蒸汽机,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革新。

③1785年“万能蒸汽机”投入使用并推广

(3)意义:

①解决了工业革命中的动力不足的问题,推动了工业革命的发展,出现了发明

和使用机器的热潮。

②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③推动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世界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④蒸汽机成为工业革命时期最伟大的发明和主要标志。

2、电气技术的应用

(1)理论基础:英国—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

(2)成果(详见《第二次工业革命》)

A、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及完善。

B、长距离输变电技术日趋成熟。

C、各种电器产品的出现。

(3)电气技术应用的意义

①使机器的使用更加普遍,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

②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③推动电力工业、石化工业等一系列新兴工业的发展,工业重心由轻工业转

向重工业。

④促成垄断组织形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

⑤使城市的面貌和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巨变。

3、科学技术的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1)社会生产力大幅度提高。瓦特蒸汽机出现以后,机器生产在几乎所有的工业部

门迅速发展,火车和轮船的发明又使交通运输更加便捷;电气技术的应用,推动了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2)社会结构和世界形势改变:资产阶级由于掌握了先进的生产力,势力日益强大,

开始确立对世界的统治。(社会结构: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同时,随着

信息交流和交通运输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

(世界市场初步和最终形成。)

(3)社会财富大大大增加和人们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城市化进程加快。。蒸汽

机出现以后,形成了新的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更加繁荣而且日益重要。电

气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总之: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生产力是推动人类

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四)现代信息技术

1、电子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1)1946年,美国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奠定了现代信息技术的

基础。

(2)1969年,美国国防部建立起包括四个站点的网络,促进了互联网的产生。

(冷战的需要)

(3)20世纪90年代以后,互联网进一步发展为全球信息网。

2、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积极影响:

(1)互联网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信息化社会开始出现。

(2)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3)知识经济不仅成为国民经济发展最快的部门,而且其创造的社会财富占

据了国民生产总值的相当部分。

(4)使知识产权的保护得到空前重视。

(5)对劳动者的知识水平和文化素质的要求也逐渐提高,知识对社会经济的

作用日益加强。

(6)促进了传统产业的更新改造。

(7)人们的工作方式突破了空间限制,提高了工作效率,增添了乐趣。

(8)人们的生活方式更加丰富多彩,社会交往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9)使传统的学校教育更加完善,而且使远程教育成为可能,从而引发了教

育和学习的革命。

(10)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逐渐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消极影响:

(1)在互联网时代,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如:信息泛滥,垃圾信息,网络安

全和网络犯罪等,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2)世界各国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

(3)给青少年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容易使青少年沉迷网上虚拟世界,同时

互联网上有害信息,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19世纪以来的文学艺术

1、浪漫主义文学

时间

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

背景

18世纪末至19十九世纪30年代欧洲,人民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求新的精神寄托。

特点

 

政治上反对封建制度;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创作风格上,以想

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人教版)

一方面歌颂了民主和自由,热情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另一方面则以美好的理想和憧憬彻底检视和抨击了当时的社会。(人民版)

代表作品

 

(法)雨果:《巴黎圣母院》,歌颂了人世间的美善,鞭笞了丑恶和黑暗

(英)雪莱:《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英)拜伦:《唐璜》,被称为讽刺现代社会积弊的百科全书。

(德)海涅:《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抨击了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激发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2、现实主义文学

时间

19世纪30年代至20世纪早期

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特点

 

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

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代表

作品

(法)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的社会生活,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法)司汤达《红与黑》,标志第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诞生,司汤达称为法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者。

(英)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通过对下层生活的描述,真是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俄)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

3、20世纪的世界文学

(1)、西方文学

A、现实主义文学

①英国萧伯纳的《苹果车》

②法国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

B、现代主义文学

时间

20世纪

 

背景

两次世界大战、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和严重的社会问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了严重的伤害,深刻影响了文学的发展,表现西方社会精神危机的现代主义成为文学的主流

特点

强调集中表现自我;手法比较怪诞;语言风格悖离传统,反映了西方人心灵的迷茫和痛苦

代表作品

(美)海明威《老人与海》

(爱尔兰)贝克特《等待戈多》

(2)、苏联文学

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3)亚非拉文学

①反映了亚非拉反帝反殖和爱国主义精神

②代表有印度的泰戈尔(亚洲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中国的鲁迅、哥伦比亚的马

尔克斯《百年孤独》(魔幻现实主义)

(二)19世纪以来的美术

1、浪漫主义:法国德拉克洛瓦的《自由引导人民》

2、现实主义:法国米勒《播种者》《拾穗者》;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3、印象主义:法国莫奈的《日出·印象》;荷兰梵高的《向日葵》(“扑向太阳的画家”);塞尚擅长画静物,色彩反差强烈,立体感强,被称为“现代绘画之父”,代表作《樱桃和桃子》

(印象主义产生背景及特点:受光学发展的影响,将光与色作为研究的中心)

4、现代主义:西班牙毕加索的《格尔尼卡》

(三)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1、电影

(1)诞生的标志:1895年12月28日,法国人卢米埃尔兄弟放映自己制作的电影短片,标志电影的诞生。

(2)发展①无声电影:1927年之前的电影全是无声电影;

②有声电影:1927年美国华纳影片公司首次拍摄有声电影获得成功。

③1935年,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浮华世家》拍摄成功。

2、电视的发明与发展

(1)发明:20世纪20年代中期,电视出现(1926年,英国工程师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

式电视)。

(2)发展:①1929年英国伦敦首次播送电视节目;

②30年代播出世界第一部电视剧,首次开办每天两小时的电视广播。

③40年代初,美国开始试播彩色电视节目。

④二战后,电视真正进入大规模普及运用阶段。电视艺术称为“第八艺术”。

3、影视艺术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影视艺术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它既反映着人类在科学技术方面的进步,又直接敏感地回

应、影响文明的发展和社会风尚的变化,满足人们各式各样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对

社会生活的影响日益深刻和广泛。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秦朝建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西汉时得到巩固,隋唐时完善,北宋时加强,元朝时发展,明清时期皇权空前强化。

认识:发展趋势:①是不断调整、改革中央行政结构,削弱相权,以加强皇权。明太祖废丞相,使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基本上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②是不断调整、改革地方行政结构,加强中央对地方,特别是对边疆地区的严密管辖。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基本上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形成的条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缓和,元明清三朝,再没有出现过国家大分裂。③是对人们思想的控制日益加强,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和清朝的文字狱就是典型的表现。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概括地说,在封建社会前期,其积极作用是主要的。封建社会后期,其消极作用逐渐增大,尤其是明清时期,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进一步强化,束缚了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其危害尤为严重。评价这一历史现象时,应该将其放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分析,不能一概而论。如:即使是明清时期,这一制度在维护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反击外来侵略方面仍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汉至元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武帝时期的内朝、外朝制度及刺史制度(中央、地方双管齐下)

①内外朝制度:吸取汉初“七国之乱”诸侯势大乱国的教训;为强化皇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枝、巩固统一的需要。皇帝亲信组成内朝(即中朝:尚书台),成为朝廷的决策机构;三公九卿成为外朝,中朝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中枢决策机构。

②刺史制度: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王国的控制,防止地方叛乱,巩固统一。建13个州郡,派位卑权重的刺史监察诸侯王和地方高官。东汉称“州牧”,掌军政大权,成为州的最高长官。借鉴汉初“削藩令”的做法,汉武帝的“推恩令”成功地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势力,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管辖。

③利与弊: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皇帝权力过于集中,造成后来外戚和宦官专权。(东汉、唐、明)

2.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度

①三省职权:决策机构:中书省;审核机构:门下省;行政机构:尚书省;下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②作用: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分割了相权,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

3.宋初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特点——强干弱枝

①措施:A、中央:设中书门下省(参知政事)分相权,设枢密院掌军政,并称“二府”。设度支、盐铁、户部“计相”(称三司使)掌财政。B、地方:收精兵,禁军设“三衙”(强干弱枝、守内虚外;调兵权与统兵权分离。);削将相实权;地方设通判,派文臣知州,派转运使管财。

②作用:达到了强干弱枝、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避免了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但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后患。(北宋中期财政困难,百姓起义。辽、夏犯境,朝廷告急。)

4.元朝的行省制度

中央:①元废三省,设一省制(即中书省),作为最高行政机构,以提高行政效率。②枢密院为最高军事机构;③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辖西藏地区。

地方:设行省制(如云南、辽阳、岭北等),省的最高长官为平章政事;行省制度巩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奠定了明清时期的行政区划,影响深远。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发展趋势:以皇权至高无上的核心;历朝历代积极调整君权与相权,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总的来说: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分散削弱,地方权力不断消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同时,为了强化专制统治,历代不断调整变革监察体制,选官制度。

自始至终:充斥着皇帝与丞相,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这种高度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赖,难免人浮于事。地方没有相应的自主权,也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要注意与前面的秦时中央集权的影响结合起来。)

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1.商的政治制度:中央:相、卿士(参与商王决策);卜、祝、史(负责祭祀占卜和记录王朝大事);师(执掌军权)。地方:侯、伯。

2.西周的分封制:

(1)目的:周王为加强地域统治,“以藩屏周”。

(2)措施:周王将宗族姻亲分派各地“授土”“授民”,广建子国。封国承担贡赋、军事、劳役等义务。封国有鲁、齐、燕、卫、宋、晋七国。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世卿世禄的等级序列。

(3)作用:周王取得“天下共主”地位,分封制巩固了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

3.西周的宗法制:是维护分封制的工具。宗法制是中国古代维护贵族世袭统治的一种制度,它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1)目的:稳定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内部矛盾。

(2)内容:嫡长子继承制、“世卿世禄”制、父权家长制等,大宗和小宗。作用:维护了家族等级关系和政治隶属关系;保障了贵族“世卿世禄”特权;防止了家族内部纷争,强化王权,“国”“家”紧密结合。

(3)宗法制特点:①最大的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家”和“国”密切结合;②保证各级贵族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等级森严。

(4)作用: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强化王权。

4.周礼:西周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礼乐制度。有严格的等级礼仪规定,不得“僭越”。(鼎和编钟)

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宗法制和分封制都具有牢固的血缘关系和浓厚的专制色彩。

以上就是新高三小编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供参考更多高中历史知识点请关注新高三。

 

 

小编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