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后有几种上课模式,如学校向学生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然后将3门选考科目均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如部分学生或科目走班,将3门或2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
1)“不走班”模式
学校向学生提供有限数量的选科组合,然后将3门选考科目均相同的学生组成一个班,学生在固定的教室上课。
换句话说,在学校的教师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能把原本的20个选科组合,挑选出一部分固定选科搭配,让学生来选。这种模式其实就是文理分科的升级版,好处是方便教学和管理,但是缺陷在于,开设的“套餐”组合太少,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选科。
2)“小走班”模式
部分学生或科目走班,将3门或2门选科相同的学生优先组成班级,其他科目或学生走班教学。光看这个描述可能有点难懂,举个例子:
①优先3科成班
依据学生的选科结果,优先将3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其次将2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最后组成1科或零科相同的班级。
也就是说优先满足选科人数最多的选科组合,把大部分学生先固定成班级,然后剩下的再依此匹配到不同的班型。
②定两科走一科
2科相同的学生组成行政班,一起上语数英和相同的2科,剩下的选考科目在教学班上课。
3)“大走班”模式
语数英3门必考科目保持行政班不变,3科选考均通过走班完成教学。好处在于满足学生的选择;缺点是每个学生需要走动到不同课室上课,学校课程安排比较繁杂。
4)“全走班”模式
语数英和3门选科全部走班。好处是可以满足全部学生的选择,缺点毫无疑问就是教学管理难度最大。
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
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学生在高一并不能明确自己心仪的专业,这时候可以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出发。学习从根本上讲,还是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兴趣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也可以通过兴趣爱好的培养来确定大学要报考的专业。
以专业覆盖率为出发点
正如上面所说,不同的选科组合可以报考的专业不同。如果学生没有固定的专业要考取,就要充分考虑专业覆盖的问题,合理避免出现想学的专业因为限考问题不能报考的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