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字母缩写为MHK)。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证书考试MHK(简称:民族汉考)。朝向中国的汉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操朝鲜语,藏语,蒙古语,维吾尔语,哈萨克语系考生的语言表达水平考试。
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考试)是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的改革,以便提高少数民族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需要。
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在经过认真调研之后,于2001年正式启动民族汉考,缩写为MHK项目的研制工作。
民族汉考是专门测试母语非汉语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主要考查应考者实际运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应考者运用汉语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教育部2002年10月24日发出的《在有关省市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教民函[2002]7号)是民族汉考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目前,MHK广泛用于北京、新疆、青海、内蒙古、四川、吉林等省区的高考、中考、预科结业、大学毕业考试等考试领域,取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1.评价应考者在不同汉语学习阶段中是否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帮助他们了解自己在学习进程中的学习效果;
2.MHK考试有关部门在招生、招工、人员任用等决策过程中评价应考者汉语水平的依据;
3.各类学校允许学生免修汉语课程的参考依据;
4.以汉语授课教师的任职资格评审的参考依据之一;
5.汉语教学机构汉语教学效果评价的参考依据之一。
MHK考试等级标准
MHK考试从低到高分为互相衔接的四个等级。对经考试达到某一等级标准者,授予相应的等级证书。从一级到四级,考生汉语水平的发展不仅体现为语言知识的不断积累增长,而且表现出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提高。这种变化,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接受汉语正规教育学时的增加;
2、掌握汉语字、词数量和语法知识的增加;
3、可以完成的语言交际任务由简单到复杂;
4、可以理解和表达的语言内容从具体到抽象;
5、伴随对汉语的听、读等接收理解能力的提高,逐步形成运用汉语进行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