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想要报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同学很多,但是想要报考汉语言文学,小编建议先了解全国有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校有哪些,以及汉语言文学专业推荐的大学有哪些。本期小编将介绍汉语言文学专业相关情况。

全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大学有633所,其中江苏、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陕西几个地区学校数量最多。
汉语言文学专业较为推荐的大学有西安培华学院、西南大学、聊城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四川师范大学、长安大学等。
本文篇幅有限不能所有大学名单都罗列,以下为全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50所大学。
| 序号 | 专业名称 | 院校名称 |
|---|---|---|
| 1 | 汉语言文学 | 北京大学 |
| 2 | 汉语言文学 | 中国人民大学 |
| 3 | 汉语言文学 | 清华大学 |
| 4 | 汉语言文学 | 北方工业大学 |
| 5 | 汉语言文学 | 北京师范大学 |
| 6 | 汉语言文学 | 首都师范大学 |
| 7 | 汉语言文学 | 北京外国语大学 |
| 8 | 汉语言文学 |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
| 9 | 汉语言文学 | 北京语言大学 |
| 10 | 汉语言文学 | 中国传媒大学 |
| 11 | 汉语言文学 | 中央财经大学 |
| 12 | 汉语言文学 |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 13 | 汉语言文学 | 北京体育大学 |
| 14 | 汉语言文学 | 中央民族大学 |
| 15 | 汉语言文学 | 中国政法大学 |
| 16 | 汉语言文学 | 南开大学 |
| 17 | 汉语言文学 | 天津大学 |
| 18 | 汉语言文学 | 天津理工大学 |
| 19 | 汉语言文学 | 天津师范大学 |
| 20 | 汉语言文学 | 天津外国语大学 |
| 21 | 汉语言文学 | 天津财经大学 |
| 22 | 汉语言文学 | 河北大学 |
| 23 | 汉语言文学 | 河北工程大学 |
| 24 | 汉语言文学 | 河北科技大学 |
| 25 | 汉语言文学 | 河北北方学院 |
| 26 | 汉语言文学 | 河北师范大学 |
| 27 | 汉语言文学 | 保定学院 |
| 28 | 汉语言文学 | 河北民族师范学院 |
| 29 | 汉语言文学 | 唐山师范学院 |
| 30 | 汉语言文学 | 廊坊师范学院 |
| 31 | 汉语言文学 | 衡水学院 |
| 32 | 汉语言文学 | 石家庄学院 |
| 33 | 汉语言文学 | 邯郸学院 |
| 34 | 汉语言文学 | 邢台学院 |
| 35 | 汉语言文学 | 沧州师范学院 |
| 36 | 汉语言文学 | 石家庄铁道大学 |
| 37 | 汉语言文学 | 山西大学 |
| 38 | 汉语言文学 | 中北大学 |
| 39 | 汉语言文学 | 山西师范大学 |
| 40 | 汉语言文学 | 太原师范学院 |
| 41 | 汉语言文学 | 山西大同大学 |
| 42 | 汉语言文学 | 晋中学院 |
| 43 | 汉语言文学 | 长治学院 |
| 44 | 汉语言文学 | 运城学院 |
| 45 | 汉语言文学 | 忻州师范学院 |
| 46 | 汉语言文学 | 内蒙古大学 |
| 47 | 汉语言文学 | 内蒙古科技大学 |
| 48 | 汉语言文学 | 内蒙古师范大学 |
| 49 | 汉语言文学 | 内蒙古民族大学 |
| 50 | 汉语言文学 | 赤峰学院 |
中文是最传统的专业之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综合性和师范类高校都设有中文系或是文学院。近年来,不少理工科院校也相继设立了中文系。
据统计,目前全国开设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院校多达600所。这些招生院校中,既有知名学府,也有师范类院校,还有语言类院校。本科一批、本科二批、本科三批都有招收院校。
不同学校中文系本科学习的专业方向不尽相同。
例如,首都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有四个专业方向,分别为师范类方向、非师范类方向、高级涉外文秘方向、比较文学专业方向。
中央财经大学开设的汉语言文学(财经文秘)专业,侧重培养财经领域的文秘人才。
除了单独的专业招生形式以外,很多院校都以“中国语言文学类”的大类形式招生。如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华中师范大学、中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30余所大学往年都是按照“中国语言文学类”大类的形式招生。
例如,华中师范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类包括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文学(试验班)、汉语言文学(文学历史直博班)五个专业方向。
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类)目前设有中国文学、汉语语言学、古典文献学与应用语言学(中文信息处理)4个本科专业,其中应用语言学文理科兼收,其他3个专业只招文科生。
清华大学中文系按人文科学实验班招生,本科生入学后第一至三个学期,实行不分专业的通识教育。第四学期实施双向选择,于文、史、哲三个专业中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主修的专业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