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校门该打开了 备受期待的大学校园开放

文/热心看者
专题:

社会渐渐朝着三年前的常态在恢复,大学也是,亲近校园让人充满期待。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一些封闭许久的高校陆续打开大门,向外界“有序开放”。近期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宣布恢复校友出入校权限,部分高校还允许家长和校外人员申请入校。

大学校门该打开了怎么回事

社会渐渐朝着三年前的常态在恢复,大学也是,亲近校园让人充满期待。随着疫情形势的变化,一些封闭许久的高校陆续打开大门,向外界“有序开放”。

不少人在讨论“大学校园应不应该开放”的问题,这其实是一个无须讨论的伪问题,校园开放早已成为共识和常态,开放是必然的。对于长时段的社会常态,疫情只是“过客”,它带来的隔断只是“例外状态”,这种“例外状态”应随着疫情的结束而结束,回到大学应有的开放状态。

对于大学生来说,他们对开放的需求是刚性的,社交、实践、外卖、旅游、找工作、互享优质课程资源,等等,三年疫情中那些被隔断所压抑的“非必要”需要得到自由舒展。

大学校门该打开了具体情况

前不久,北京大学的戴锦华教授在一个专访中提到::我原来非常错误地同情孩子们,觉得他们被迫待在家里,被迫在上网课,会有多么痛苦。后来很多家长跟我说,孩子不希望复课,不想走出家门,甚至恐惧走出家门,去真切地和他人“肉身”相遇。

这种封闭的心境,需要开放去疗愈,需要将那些被压缩、被封存的“非必要”释放出来,“坐两个小时昏昏欲睡的校车,去牵另一半的手”。

大学校园当然应该开放,如果对外开放之后出了什么“问题”,也不是开放带来的问题,而是管理不善带来的问题。隔断只是疫情带来的“例外状态”,大学千万不能形成对封闭隔断的依赖,享受“封闭管理”带来的管理便利,而不顾开放需求。

是的,封闭和隔断,也许能减少一些管理成本,师生员工身份单一,进出审批,方便管理者。但隔断带来的种种不便和心理问题,对科研、交流、实践带来的障碍,不容忽视。

“管理方便”不能凌驾于开放之上,大学应该适应开放带来的种种难度,在开放中倒逼精细管理能力的提升。

小编推荐

一键复制全文保存为WO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