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本试卷共5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得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信息技术疾步迈入智能化阶段,人工智能发展迎来了新纪元。人工智能作为信息技术的更高发展阶段,毫无疑问会深层次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创新发展,进而给未来教育带来机遇和挑战。
一方面,人工智能改变了育人目标。正如机器取代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简单的重复脑力劳动,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也将因此发生深刻变化。为应对这种变化,教育必须回归人性本质。当人工智能成为人的记忆外存和思维助手时,学生简单地摄取和掌握知识以获取挣钱谋生技能的育人目标将不再重要。教育应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爱心、同情心、批判性思维、创造力、协作力,帮助学生在新的社会就业体系和人生价值坐标系中准确定位自己。
另一方面,人工智能改变了校园环境。未来,校园环境信息化将向更高层次的智慧校园迈进,各种智能感知设备和技术无处不在。当学生踏进校园就可以完成签到,离开校园自动告知家人,进入教室多媒体设备已经开启,身体不适发出报警求助,上课开小差收到友情提醒,练习测验后生成学情分析报告……这些都表明,校园物理环境、教室教学环境、网络学习环境已经充分融合,实现了从环境的数据化到数据的环境化、从教学的数据化到数据的教学化、从人格的数据化到数据的人格化转变。
人工智能也改变了教师角色。有专家指出,“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和“复杂模式的判断者”这三类人是最不可能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教师这一职业同时满足这三类人的特点。所以,人工智能并不能轻易取代教师这个职业。但在未来,人工智能可以改变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教师可以从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中自我解放,从而更加专注于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教师就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学服务提供者、设计实施定制化学习方案的成长咨询顾问。
人工智能不断演进,去往何处尚未可知,能否为人类所驾驭亦引发伦理担忧,为未来教育发展提供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从近期来看,尤其要避免过度依赖,人工智能绝非万能,涉及成人育人的教育领域绝不能盲从。教师的高阶脑力活动和教学经验,学生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习惯,绝非天生具有,往往需要低阶脑力劳动甚至体力劳动的重复训练和积累。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眼高手低、好高骛远,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从而容易导致师生变相成为人工智能的助手和附庸,教师失去应有的教学能力和职业素养,学生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健全的心智性格。
未来已来,对于人工智能,教育不仅要在姿态方面迎接未来、在态度层面正视未来、在认知层面读懂未来,更要抓住机遇,直面挑战,在管理决策、教人育人等实践层面积极构建属于自己的美好未来。(摘编自唐亮(人工智能给未来教育带来深刻变革》)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会将教育教学改革向深层次推进,因而会给未来教育带来不可避免的机遇和挑战。
B.人类历史上,机器取代了简单的重复体力劳动,人工智能代也会取代重复的脑力劳动,因此引起传统社会就业体系和职业形态的深刻变化。
C.未来人工智能使教师不再从事低附加值的简单重复工作,构建和谐稳固的师生关系和促进学生全面长远发展将成为教师最为重要工作。
D.人工智能可以给教育教学改革带来许多积极的变化,但我们也应该清醒地意识到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或许会给教师和学生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提出论点,主体部分重点论证了人工智能带来的机遇,结尾对教育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进行了总结。
B.文章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效论证了人工智能将会给教育带来的种种变化,如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使说理既形象生动又扎实有力。
C.文章论证人工智能改变校园环境时,主要涉及设备和技术层面的内容,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展现了人工智能给未来校园环境带来的变化。
D.文章对人工智能影响的认识进行了辩证的思考,面对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挑战,重点提及了过度依赖的问题,这体现了文章论证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教育的决策者和执行者,要想在未来的教育中做到有的放矢,了解人工智能给未来带来的变化是前提。
B.如果教师能同时满足“创意工作者”“人际连接者”“复杂模式的判断者”的特点,那么人工智能就不会取代教师这个职业。
C.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有些能力的培养仅靠人工智能是难以实现的,这说明以往的教育方法和模式还有其存在的价值。
D.人工智能给教育带来变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在意识上正视它,在行动上应对它,才能在未来的教育中取得成效。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树叶黄了
年轻的塔吊工在停止操作的那一刻,忽然发现从低低的脚下一直绵延到天的尽头的甬路上,所有棹落的树叶都黄了。除掉松树和柏树还是原来的样子,枫树的叶子变成了红色,所有树的叶子都黄了。在年轻的塔吊工眼里,黄得那么灿烂,黄得那么美丽。
他用惊喜的目光,由近及远,再由远及近,反反复复地看着、看着。他陶醉了,他兴奋了,他实在压抑不住兴奋,欢呼雀跃着,一会张开双臂,一会儿将双手合拢,高呼着,黄了!黄了!!树叶都黄了呀!!!
年轻的塔吊工又开始揉眼睛了,他不敢相信他所看到的一切,真的是黄了吗?昨天不是还绿绿的吗?怎么一夜之间就黄了?!不会吧,怎么可能呢?我不是在做梦吧!!
在正午阳光照耀下的马路上车流滚动,远处,从城市中穿流而过的河水上不时鸣叫的游轮告诉年轻的塔吊工,树叶真的黄了。
在千里之遥的另一座城市,女环卫工正在聚精会神地清扫着街道。随着扫帚的不停起落,原本干净的街道变得更加干净。呼地一阵风刮过,随着树的摇动,一片叶子飘落到地面。
女环卫工弯下腰,将叶子拾进了垃圾袋。还没等直起腰,又一片叶子飘落了下来。女环卫工刚要去捡,更多的叶子又飘落了下来。
女环卫工停止了捡拾,拿起扫帚,将树叶扫拢,再扫进了垃圾袋。可是,树叶不停地落,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只一会儿工夫就将整个街道落满了。女环卫工奋力地扫着,风却不停地刮着,树叶更是停地飘落着。女环卫工开始汗流浃背了。
就在她停下来,用衣袖擦拭脸上的汗时,心里感觉“咯噔”一下的战栗,呀,树叶黄了!女环卫工仰起头,朝树上望去,嘿!真的黄了,不仅街两边的梧桐树都黄了,就连小区铁栅栏里面的柳树、樟树、杨树,还有一些叫不上名的树都黄了。
女环卫工欣喜地看着,她看到了两只喜鹊在黄了叶子的树枝上叽喳地叫着,好像在告诉自己,不骗你的,树叶真的黄了。女环卫工搂着怀里的扫帚,大滴大滴的泪珠忍不住从腮边滚落到地面的梧桐树叶上。
猪圈里的猪槽子倒满了食,猪不再叫了,长嘴巴子伸到槽子里大口大口地吃起来。一群鸡围着老婆婆“咯咯咯”地叫个不停,老婆婆又赶紧拌鸡食。待鸡食办好了,撒到院子里,鸡才从老婆婆的脚下四散分开。
老婆婆坐到靠窗台下的石凳上,抬眼望向墙外那一座连着一座的山,长嘘了一口气,自言自语着,黄了,一天比一天黄了。头半个月还不这样呢,说黄还真快呀!欣慰的表情在她那爬满了皱纹的脸上闪动着。
老婆婆用攥成拳头的双手,一下一下地捶打着酸疼的腰和腿,眯起眼睛,望向天空,天瓦蓝瓦蓝的。
老婆婆惬意地闭上眼睛,任凭暖暖的阳光抚着脸颊,嘴里继续呢喃着,有盼头,有盼头喽!
随着“吱扭”一声,柴门被推开了。老婆婆睁开眼睛一瞄,就忍不住咧开了没剩几个牙的嘴笑了。
是老头子一手拿着镐头,一手牵着两岁多的孙娃子回来了。老头子一进院就嚷嚷开了,老婆子,看到了没?整个山坳都黄黄的了!灿灿的了!煞是好看哪!
孙娃子蹒跚着两只小脚,颠颠地朝着老婆婆跑过来,扑到老婆婆的怀里,不忘将手里的一大片树叶举到老婆婆的眼前,淌着哈喇子的小嘴冲着老婆婆的耳朵嚷,奶一一奶,树一一叶一一黄一一呀!
老婆婆紧紧搂住孙娃子,答应着,是哩,是哩,树叶黄了,离落光就不远了。等树叶全落光光了,离年就不远了,年到了,娃的爹和娘就回来了!
“爹一一娘一一”孙娃子稚嫩的喊声,撞到大山上,又折回来撞到了老婆婆的心上。老婆婆捂着胸口望向柴门,又望向山路,仿佛看到儿子和儿媳柃着小包,扛着大包回来了……(选自2017年12月《微型小说选刊》)
4.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主人公们见到树叶黄了的时候的心情与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诗句情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B.小说三次“树叶黄了”,作为线索,在情节上,它贯穿全文,使文章结构紧凑;同时,“树
叶黄了”寄托了小说深刻的主旨。
C.小说注重从细微处表现人的心理,如“(孙娃子)淌着哈喇子的小嘴冲着老婆婆的耳朵嚷”塑造了小孙子天真、可爱的形象。
D.小说主要通过语言、神态、动作、环境等多种描写手法正侧结合塑造人物形象,其中对老人和孩子的描写其人物特征极为突出。
5.小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5分)
6.小说以“树叶黄了”为题,有哪些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6分)
(三)实用文本阅读(本题共3个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网络语言到底要不要上标题?”笔者经常听到媒体同行的疑问。一方面,网络语言生动活泼,贴近生活,幽默风趣,新潮时尚,与年轻读者“很对味”;另一方面,部分网络语言粗鄙庸俗,语法混乱,语义不清,缺乏界定,很多媒体编辑对网络语言“吃不准”。这背后折射出的,是网络语言是否该在大众媒体等正式语境中“登堂入室”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兴起,网络语言引起社会部分群体尤其是大龄群体的困惑。当眼花缭乱、日新月异的网络语言在年轻群体中广泛流传的时候,很多人对此却一头雾水,对流行语言“赶不上趟”。这不仅形成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代沟”,也潜藏着文化断层的风险。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说道,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永远在那儿运动、变化、发展,语言也是这样。有些字眼随着新事物、新概念的出现而出现。他举例说,古代席地而坐,没有专门供人坐的家具,后来生活方式改变了,坐具产生了,“椅子”“凳子”等字眼也就产生了。
事实上,今天许多网络语言跟古代的“椅子”“凳子”一样,都是新生事物和社会环境变化发展的产物,只不过当代人身在其中,因此产生出一些“新奇”“非正式”的感觉。然而,无论是传统语言,还是网络语言,其功能都在于传播,不在于封闭;在于沟通,不在于隔阂。从这个角度来看,网络语言应该在媒体、教育等正式语境中“登堂入室”,为整个社会所共享,而不应止步于部分年轻人的“亚文化”。
如何共享?这是个问题。它有一个基本前提,就是规范。
网络用语是网民智慧的结晶,代表着当下网络生活的基本特征。同时,网络语言又是自发产生,动态变化的。这是网络语言有时不够规范,流于粗俗的一大原因。而对于“给力”“点赞”这类符合时代特点并已经广泛使用的网络语言,则应通过规范引导其健康发展。一方面,对于那些反映时代进步,展现正能量的网络语言,应该及时对其语义进行权威界定,规范其推广使用。另一方面,对于一些粗俗的网络语言,应该规定在书面、媒体等正式语境中避免使用。
需要指出的是,这种规范并不应该是一次完工,一成不变,而应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演变不断调整,在变与不变中获得平衡。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因“规范”而限制了网络语言的生命力,让语言永葆生机。(摘编自《网络语言该不该“上标题”?》2018年1月5日《人民曰报》)
材料二:
表1使用网络语言的场合
和同龄人交谈中 | 44.00% |
作文中 | 0 |
博客或论坛中 | 16.67% |
游戏中 | 18.67% |
从来不使用 | 20.66% |
表2你自己对于网络语言的认识
一种新兴的网络文化 | 24.66% |
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调侃 | 12.67% |
无害而简洁风趣的语言 | 48.00% |
三分钟热度的无聊语言 | 12.00% |
不知所谓的语言垃圾 | 2.67% |
表3你认为什么样的语言才能算是规范的语言
官方推广认证的语言 | 30.67% |
使用者众多的语言 | 12.00% |
讲究词语拼写、语法规范的语言 | 18.00% |
历史沉积而成的传统语言 | 11.33% |
大家能会意的语言即可 | 28.00% |
(摘自《陕西师范大学学报·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情况的调查报告》)
材料三:
进入21世纪的10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革新,这种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有了极快的发展。目前,网络语言越来越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但是为了创建文明的校园环境,广东省中山市纪中三鑫凯茵学校近日宣布,禁用网络流行的用语,如“屌丝”、“装逼”、“神经病”等,还推出“文明规范用语”,希望能提醒师生学习正确礼仪。
据报道,校方认为网络用语横行,无形中会影响学童的言语文明,因此搜集日常生活中师生常用的不文明用语,共列出26个校园禁用语和5个不当语。校方表示,未来会将这些用语张贴在校园,提醒师生文明规范用语,希望能透过这些规范,让礼仪教育更上一层搂,每学期也会在各班级、教职员工组中,选出模范前三名。据悉,家长们都相当支持学校的做法(摘自光明网)
7.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为准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中作者认为,网络语言引起部分大龄群体的困感,这不仅形成了不同年龄群体之间的“代沟”,也潜藏着文化断层的风险。
B.材料一中作者举吕叔湘在《语言的演变》一文中关于“椅子”“凳子”等字眼的产生的事例,旨在证明万事万物都永远在运动、变化、发展。
C.从材料二来看,虽然对什么样的语言是规范语言的认识莫衷一是,但所有的学生都能认识到网络语言不能用于作文这样的正式文体中。
D.网络语言形式在互联网媒介的传播中极快发展,泥沙俱下,与此同时,小学禁用网络用语,广东校方做法无疑是有教育情怀的体现。
8.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两项是(5分)
A.三则新闻来源不一,有新媒体,有传统权威媒体,报道了相同的话题,透露出中国网络语言使用问题受到高度关注。
B.材料二调査显示,网络语言对于绝大部分学生来说,一般将其作为在某种特定场合使用或增加聊天趣味的交流工具。
C.材料三中,广东纪中三鑫凯茵学校宣布禁用网络流行用语,校方将搜集日常文明用语张贴在校园,此举获家长支持。
D.材料一和材料三在结构上均是先总述各自的新闻要点,然后列举新闻事实,最后介绍与报道的新闻事实有关的情况。
E.三则材料均探讨了网络语言规范问题,强调了规范网络语言的重要性,材料二列举详实数据,给人以专业、负责的印象。
9.请结合上述材料,谈谈规范中学生使用网络语言要采取哪些措施。(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人。年二十四,闻郡人罗从彦得河、洛之学,遂以书谒之,从之累年,授《春秋》《中庸》《语》《孟》之说。从彦令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前气象,而求所谓“中”者,久之,而于天下之理该摄洞贯,以次融释,各有条序,从彦亟称许焉。
既而退居山田,谢绝世故余四十年,食饮或不充,而怡然自适。事亲孝谨,仲兄性刚多忤,侗事之得其欢心。闺门内外,夷愉肃穆,若无人声,而众事自理。亲戚有贫不能婚嫁者,则为经理振助。与乡人处,饮食言笑,终日油油如也。
其接后学,答问不倦,虽随人浅深施教,而必自反身自得始。故其言曰:“读书者知其所言莫非吾事,而即吾身以求之,则凡圣贤所至而吾所未至者,皆可勉而进矣。若直求之文字,以资诵说,其不为玩物丧志者几希。”
侗既闲居,若无意当世,而伤时忧国,论事感激动人。尝曰:“今日三纲不振,义利不分。三纲不振,故人心邪僻,不堪任用,是致上下之气间隔,而中国日衰。义利不分,故自王安石用事,陷溺人心,至今不自知觉。人趋利而不知义,则主势日孤,人主当于此留意,不然,则是所谓‘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
是时吏部员外郎朱松与侗为同门友,雅重侗,遣子熹从学,熹卒得其传。熹尝曰:“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平日恂恂,于事若无甚可否,及其酬酢事变,断以义理,则有截然不可犯者。”
侗子友直、信甫皆举进士,试吏旁郡,更请迎养。归道武夷,会闽帅汪应辰以书币来迎,侗往见之,至之日疾作,遂卒,年七十有一。(节选自(宋史李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B.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C.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D.姿禀劲特/气节豪迈/而充养完粹无复/圭角精纯之气达于面目/色温言厉/神定气和/语默动静/端详闲泰自然/之中若有成法/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河洛学指专门从事研究河洛理论的知识。河图洛书是中华文化中阴阳五行术数之源,最早记录在《尚书》之中。
B.孟仲叔季指兄弟的排行,分别是老大、老二、老三和最小,也可以说成化伯仲叔季。孟和伯的区别在于前者为嫡长子,后者指庶长子。
C.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与以“仁、义、礼、智、信”为代表的“五常”经常合称。前者已不适用于人权平等的现代社会。
D.员外郎,原指设于正额以外的郎官。隋朝于尚书省二十四司各置员外郎一人,为各司之次官,相当于副司长,郎中是正司长。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侗勤奋好学终有所获。他跟从本郡人罗从彦学习《春秋》<中庸》等古代典籍,最终对天下之理有了全面而深刻的认识,并能进行条分缕析的解释。
B.李侗不慕名利家庭和睦。李侗退居乡里后,即使面临食不果腹的窘境,也能甘之如饴。他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夫妻和谐,事情都处理得井井有条。
C.李侗教学有方见解独到,他不厌其烦地回答学生的问题,并能因材施教。他认为通过读书可以达到圣贤的层次,而不能只把读书作为说话的资本。
D.李侗关心时事忧国忧民。他认为国家现在三纲混乱,义利不分。他说这是造成官吏矛盾重重、上下离心、百姓人心邪恶,国家日益衰微的重要原因。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亲戚有贫不能婚嫁者,则为经理振助。与乡人处,饮食言笑,终日油油如也。
(2)侗子友直、信甫皆举进士,试吏旁郡,更请迎养。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茶陵道中 萧立之①
山深迷落日,一径窅②无涯。
老屋茅生菌,饥年竹有花。
西来无道路,南去亦尘沙③。
【注】萧立之:南宋遗民。②窅:深远的样子。③尘沙:比喻战死的将士。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诗歌叙写了作者途径茶陵道的所见、所闻、所思,发语沉痛,情韵凄绝,对仗工整,将黍离之悲、亡国之痛表现得淋漓尽致。
B.首句的“迷”字很有深意,一方面写出山高蔽日的景象,另一方面隐寓了诗人对宋朝灭亡的无比痛惜,表现了怍者的凄苦心境。
C.颈联通过想象、虚写抒发情感,面对亡国之秋,诗人连声悲叹,生动形象地反映了诗人进退失据、生死两难的困境。
D.尾联出句将诗人置于苍茫的天地之间,自然引出对句中诗人对天地的叩问。两句总摄全诗,写出了诗人无处安身立命的悲怆愁苦。
E.全诗明白晓畅,语言朴实自然,情景苍凉不乏悲壮。层次分明,融描写、抒情于一炉,产生了情往兴悲、诗来引泣的艺术效果。
15.诗歌前两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何不同?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韩语在《师说》中将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同士大夫进行对比,通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士大夫耻于相师的嘴脸。
(2)朱濂在《送东阳马生序》中,说自己向有道德和声望的前辈请教时,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来表现自己虚心求教的姿态。
三、语言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2017年11月,伊朗西部近10天发生336次地震,造成至少620人死亡,灾情扣人心弦,相关部门正全力以赴组织救灾。
②春节庙会上,历之悠久、陈陈相因的民俗活动,如舞龙、扭秩歌、踩高跷、抖空竹等,让人感受到浓浓的年味儿。
③空谈屏蔽了真相,纵容了虚伪。一些贪官污吏当政之时,都大言炎炎,冠冕堂皇,仿佛天下正义尽在掌握,私下却蝇营狗苟、伤天害理。
④这篇小说中,莫言在描写人物的着装、环境的特点,甚至人的一举一动乃至思想活动时,都不胜其烦地抹上色彩。
⑤农村文明建设要从细节做起,一些地方的“调停会”制度就很好,经过他们的调解,素不相能的邻居都能够和眭相处了。
⑥经过几十年的沉寂,如今他的雕塑技艺已经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但她地对艺术的追求仍没有停滞。
A.①③⑥ B.③⑤⑥ C.②③⑤ D.④⑤⑥
18.下列句子中没有病的一项是(3分)
A.由于央视电视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联合主办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不日亮相央视,吸引了广大观众在充满紧张感的游戏中学习知识,领略汉字之美。
B.考古工作者在新发现于成都的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晚期的古蜀人船棺墓群中,总并发掘了1800多件装饰精美的文物,成为研究古蜀地区的历史文化的重要资料。
C.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是清廉的、节俭的、艰苦奋斗的,但也有一些党员干部身上还存在不清廉的问题,突出表现就是在公款旅游和超标准接待上。
D.新起点上的中国,需要更科学的发展方式、更文明的社会运行,这既是今日“中国梦”面临的新挑战,也是13亿人梦想之旅需要抵达的“下一站”。
19.一位老妇人与世长辞,殡仪馆收到后辈多副挽联,下列不属于缅怀这位老妇人的一项(3分)
A.四五日苦雨凄风,问归何处?数十年嘉言懿范,痛想生平。
B.梦断北堂春雨萱花千古恨,机悬东壁秋风桐叶一天愁。
C.获选昔乘龙犹记东床惭坦腹,游仙今驾鹤那堪北堂仰遗容。
D.愁思向谁言椿影已随云气散,终古成永诀鹤声犹带月光寒。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我们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它的主要任务就是①,而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关键在提高人的素质,时代呼唤人才,同时,②,而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就不能不对“应试教育”进行改革,所以③。
21.下面是一封推荐信,其中语言表达、标点、书写及格式有五处使用不当,请指出序号并加以修改。
推荐信
北京大学招生办:
①兹有我校高三十一班张方同学,拟参加贵校自主招生考试。②该生学习成绩卓著,综合素质优良。③他热爱文学,爱好写作,担任学校《晓月》文学社社长。④身为社长,凡事以身作则。⑤曾在全国新概念作文大赛中获分一等奖,并有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文学刊物上发表。⑥希望该生能得到贵校文学院的垂爱。
特此推荐!
⑦2018年1月29日
吉林大学附属中学
(1)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
(2)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
(3)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
(4)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
(5)序号_______修改________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17年10月,清华大学附小六年级的学生在苏轼诞生980周年之际,利用暑假,对苏轼的3458首词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在假期完成了23份研究报告,主要有《大数据帮你进一步认识苏轼》《苏轼的朋友圈》等。对于小学生们的研究报告,有人认为是家长所为;有人认为这些小学生的研究能力碾压大学教授;有学者认为,文章的所有结论都可以通过简单的阅读来知晓,不必劳师动众地分析……
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