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学普遍降低了门槛,所以每年到了毕业季都会有许多的大学生进入社会,但是向来岗位就只有那些,就势必会有学生从事的工作与自己的专业不相匹配,但专业不对口,大学就白读了吗?
大学毕业生工作与专业相关度不高的现象,这几年一直颇为引人关注。对于“学非所用”需要辩证看待,不能仅凭专业与工作的相关度就对教育质量作出判断,更不能认为就业时专业不对口,大学就是白读了。
高等教育确实是一种专业教育,但更是一种能力教育、素质教育、人格教育。教育的目的不是为了延续某种“专业”,而是培养人。学生在高等院校学习专业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能力的养成。因为不经由某个专业领域的学习和钻研,很难凭空获得一种能力。反过来,能力也要表现为处理专业问题的水平。因此,专业和能力之间不能简单划等号。换句话说,我们在大学所得到的更是一种学习的能力。
更何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个人职业生涯空间更加广阔,人才比以往获得了更多的流动机会和渠道。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专业化,不同职业的热度此消彼长,新的职业不断涌现。“一考定终生”早已成了过去时,“选专业就是挑饭碗”也成了落伍的旧观念。今天,人们既可以“从一而终”地为自己喜爱的专业奉献毕生精力,也可以“喜新厌旧”地在多个专业领域驰骋畅游。
所以我们要全面的看问题,在大学里,老师教授的不仅仅是书本知识,还会夹杂着他们自己工作经验、生活经验、看问题的思想,这些经验思想其实已经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你,所以自己也就不需要只局限在专业知识这一方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