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中国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只是开始解体,并不是完全解体。主要表现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利用各种特权疯狂地向中国倾销商品和掠夺原料,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农产品日益商品化,破坏了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小农经济结构,使自然经济逐渐走向衰落解体。就整体而言,其瓦解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夕,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1.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1)方式:
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2)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
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
(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
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4.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5.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6.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7.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1)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2)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3)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近代化,不单指经济的工业化。近代化是工业化以及与工业化相伴的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是指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
“中国近代工业”中的“近代”不是指其产生和发展于近代历史时期,而是指其使用机器生产。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企业不是洋务企业,而是鸦片战争后在通商口岸出现的外商企业。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不是由封建社会末期的资本主义萌芽发展而来的,而是在外国资本主义入侵的刺激下产生的。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并不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是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
一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尽管出现了短暂的春天,但是封建自然经济依然占据绝对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