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教无类。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就是不论社会地位高低、贫富贵贱,人人都应该有接受教育的机会。孔子的学生有三千多人,比较著名的有七十二人。
春秋中期已经有了私学,至春秋末期,私学日益兴盛。儒墨两家的私学,是当时的“显学”。儒家学派是春秋时期在政治上、教育上影响都较大的一个学派,它的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孟轲、荀况等。孔子在30岁时开始讲学,创办了儒家学派的第一所私学。
孔子平时在曲阜城北的学舍讲学,出外游历时弟子们也紧相随。由于孔子在社会上渐渐有了名声,弟子也就越来越多,孔子私学成了规模很大的教学团体。
孔子开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孔子主张教育的对象,不分地区、不分贵族与平民,都可以入学。这一主张适应了当时士阶层的兴起,顺应了文化下移的历史潮流,在古代教育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
孔子创办的私学,首先,在招生范围方面,扩大了教育对象,孔子提出”有教无类“,主张不分地区不按地位,广招门徒,孔子的学生不仅身份很杂,有贵族也有平民,同时也来自四面八方,如鲁、卫、齐、楚、、宋、陈、吴、秦等地。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地域和身份的限制,使得教育的范围得以延伸到不同阶级的人群中。
其次,孔子私学在课程内容方面,注入了新的精神,孔子作为春秋文化的集大成者,他的私学,主要内容还是传承了官学中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的教育,但孔子在释礼时,注入了“仁”的精神,提出”人而不仁,如礼和”,“礼”只是的形式,“仁”才是借由“礼”要达到的目的。
此外,孔子私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有其独有的教育理念。一是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教学对象自身的水平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同时据教学对象的知识背景和性格特点选取不同的教学方法。
因此,孔门的弟子的强项各不相同,成绩也不太一样,有的长于“言语”,有的长于“文学”,有的长于“政事”,但都能凭借自己的所长,在社会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二是孔子私学启发教育的理念,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不替学生说,而是引导学生说,到了学生实在想不清楚,说不出来的时候再推一把,然后再努力给学生创设条件,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种对每个人富有针对性的诱导教学,就是启发教育。